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历史复习初探
泉州培元中学 徐明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6年在福建省全面展开并日趋成熟,新课程尤其强调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未来教育的走向。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受到新课程理念“朝阳”的冲击,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系数逐步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历史试卷的命题意图和设计思路与许多新课程的理念相当吻合。所以,在高三历史学科的高考复习中,如何合理运用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扩展深化,我们的备考显得异常艰难,时常把我们推入了一个痛苦而尴尬的境地。我在2007届和2008届高考文综结束后,听到学生的声音都是“高三一年白复习了”、“重点一点都没考!”、“练习白做了”、“都是考课外的知识、“和我们平时训练的思维完全不同”等等。听着学生的抱怨,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老师们面对考题的出其不意,也是茫然无措,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例如2007年的“帝王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与山水关系”题。这些高考题使我们感觉到:“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在这样的困惑与迷茫中,可以说现在的高考复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了困境。
一声叹息,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我们到底对所谓“基础主干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的定位准不准,对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的认识足不足,知识储备充分不充分,知识联系紧密不紧密等等,都是值得好好反思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教学到底怎样教,方能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呢?
一、更新观念,重组教材。
新课改的实践、新课标的实施,已成“浩浩荡荡”之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据此,在高三的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倡导师生互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奋发有为的人格品质,和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第三,要多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思 ”的题型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心时事热点, 引导学生经常看新闻、读报纸、记政策。特别是国家召开的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出台的有关国家建设的政策、制定的涉及社会发展的方针等。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总纲,与之相应,突出文明史观,关注文明历程、提升文明素养的理念,在近年的高考文综卷中层出不穷。如2007年第40题第(2)问“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突出考查了“民族融会、社会文明发展”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新史学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审视历史。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建构知识体系,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还要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此外也要使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密切关注现实,理性思考,关心时政问题,要学会鉴往知来,关注世界整体发展,关心人类共同命运。
二、依托教材,开发资源。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要结合考纲和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回归课本,把课本搞熟搞透,从引言到课后练习、思考题;从正文到小字;从图、表、文字史料到课本注释,都必须落实“消化”、反复训练和强化。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提出新课程标准时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历史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有生命力的、时代感强的历史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料,是培养学生历史信息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洋务运动》一课中,当讲解到军事、民用企业性质的时候,我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2段小字内容。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到洋务派兴办的军事企业的性质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企业;民用企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做到“论从史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律,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功用,也是培养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在复习 “罗斯福新政”内容时,通过提供视频资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片段及胡佛政府的对策、田纳西水利工程等相关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胡佛政府的对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原因、特点及历史影响等。通过直观的复习,充分挖掘了课内外资源,学生既强化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理解。
三、创设环境,培养创新。
分析近年的高考文综试卷,考生在答题方面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审题不到位、史实与结论不能有机融合、评价不得要领、文字表述无序、逻辑思维混乱等。探究其原因可能很多,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不会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历史新课标的精髓,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因而民主、开放、探究性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复习中要做到:
首先,设置适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宽舒的、和谐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的导向是探究的、求异的。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愉悦的,其意识和思维也必然是开放、活跃和多向的,学生敢于和能够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也敢于和能够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诸如《长城的修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利与弊》、《王安石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讨论会。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在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下,进行讨论、探究,进行观点的正面交锋,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其次,要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2008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在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面有鲜明特色。在涉及历史内容的14个题中,有11个题提供了材料,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等。据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和指导。可以组织三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些历史问题,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辩论等。更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并指导学生去搜集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去体会探究的艰辛和快乐。如开展题为《改革开放30年》、《明清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等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把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信息整合能力,也达到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知识,切实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五、博览群书,“充电”提高。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许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考历史复习,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在更新观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及时“充电”,提升专业能力。
首先,积淀拓展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包括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专史、地区史和国别史知识等。对于这些知识,要阅读有关新课程理念的书籍,通读如刘宗绪、黄安年、聂幼犁等历史名家的专著,订阅诸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历史教学杂志,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和哲学等。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
其次,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1)在日记中反思。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教师反思最原始的资料,及时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后,往往会出现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若通过同行会诊,或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自己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总之,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在新课改形势下引领下,把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明史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历史教育本意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点重新进行认识与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消除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大家怕考的尴尬局面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迷茫中前进,在困惑中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