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选修  |   高考  |   学业水平  |   中考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其他
资讯 | 学案教案 | 同步课件 | 同步试卷 | 名校月考 | 仿真模拟 | 真题汇编 | 名题精解 | 快乐探究 | 视听教学 | 快乐助记 | 快教园地 | 综合荟萃
  资源下载 - 历史专栏 - 高考 - 综合荟萃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应对高考(转)

上传:啊杜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0-11-16 14:45:47 点击次数:2816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应对高考()

《历史教学》主编 任世江

文科班教学的目的就是应对高考。但是近两年,高考复习总是与高考不对路。学生的反映是: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与高考试题“不是一个感觉”“平时熟悉的知识、训练的能力与高考要求不对应”。这说明,目前高中的应试教学跟不上高考的变化,老师和学生都耗费了许多精力,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魔鬼训练,这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不大灵验了。以往教高三的老师可以很自信地说: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现在恐怕遇到了难题:高考这样考,我们怎么教?当然,那些自主命题的省市,教学与高考的差距要小得多。

教学要与高考对路,无疑要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近年高考历史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采用材料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几乎全部试题都用材料设置情景,注重能力考查的倾向显而易见。倘若教学能够跟上高考的步伐,那么,应试教学无形中就转变为素质教学了——培养能力不就是训练素质吗?因此,目前研究高考并非局限于应试,实际上,应该把高考改革作为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大问题我最后再简单地介绍一些情况。我们先分析高考历史在考什么、怎么考,然后再讨论教学怎么教、教师需要做什么。

一、高考考什么?

高考多用材料命题,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表面现象。因此有人主张,教学要多用材料,名之曰“材料教学”或“史料教学”。这个意见大体不错,历史教学应该在初中就适当引用史料。但是,如果按照教材体系大量添加材料,一则课时不允许,二来加重学习负担,而且未必与高考对路。人教社曾编过《历史材料与解析》,必修一45万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编写,送我一本,我看别说学生,老师也看不过来。为了应对高考而大量引用史料,有舍本求末之嫌。为什么?因为:一、教材的知识体系有问题,旧教材的问题更多;二、在基础不好的情况下大量接触材料,不啻于拔苗助长;三、高考试题有能力考查的目标,用材料只是手段。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但是,大学老师看教材与中学老师不同,中学老师依据教材进行教学的是绝大多数,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大学老师则用学术眼光看教材,并不把中学教材视为“经典”,谬误他要纠正、空缺他要弥补、亮点他要发扬。教材是高考与教学的交汇点。命题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正是高考高于教学的法宝。因此,应试高考的教学必须研究以往高考在哪些方面不拘泥于教材,由此推理,举一反三,今后高考可能在哪方面不拘泥于教材。由此,在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这个新的知识体系不能脱离教材,但要纠正、补充教材的缺陷。这样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下论证供大家参考。

2008年全国卷一第17题,教材依据:“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试题转换角度,印证这个结论。

2008年全国卷二第39题,教材没有这方面的文字。但意义说: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有什么事实根据?教材没有提供直接有力的证据,试题补充史实。

2009年全国卷一第19题,教材有一段描述,为什么引起学生的错觉?都以为只有共产党才会使用运动战。持久战最早是蒋百里提出来的,毛泽东的只是增加了人民战争的思想。

2009年广东卷第9题也涉及对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史实认知。抗日战争时期不仅八路军、新四军的军帽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帽徽,边区政府开会也要挂中华民国的国旗及孙中山、蒋介石的画像。

2009年海南卷第19题。教材说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借机垄断,试题则没有贬义。

上述抗日战争的试题都没有受教材的束缚,在教材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如果在教材中找依据也有,一句话,或是结论性的,或是描述性的,或是含义其中。但这些试题都符合有关抗日战争的学术研究和主流政治。说明高考考什么?不是你教材里面有的才考,也不是考与教材一点儿不沾边的,这就叫不拘泥于教材。再看下面的试题,能不能支持这样的结论。

2008年全国卷一第12题,全国卷二第12题,教材中只有《周易》(阅读要求)可以依据:“阴阳关系反映了古人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两道试题很多人认为是考常识,其实不然。阴阳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提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历史至今也没有突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有科学性,中医学的理论就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

2009年全国卷二第37题还是这个思路的延续。教材中有依据吗?

2008年土尔扈特题,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扩展,依据教材但比教材深入。

2009年海南卷第28题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材料题,是抓教材的空白,也是教学的软肋。很巧的是,2009年江苏卷第17题似乎有意做呼应。

2009年全国卷一第14题,教材有“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但是,隋唐文化教学注重的是什么?命题注意的是文化的传承。

2009年全国卷二第13题,在太平天国的评价中现在都认可的就是这一条。

2009年全国卷一第21题,学术新见引入试题。

2009年全国卷二第22题,耳熟能详的典型概念,学术怎样解释。

2009年海南卷第1题,教材没有说明荀子与法家思想的关系,但这是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同意以上分析,那么你想想,翻来覆去地复习教材,是否对路?高考用新的学术成果考量中学历史,出题往往打在教学的软肋上,死记硬背、题海训练能获取高分数吗?在现实意义上说,高考试题是对高中教学的最终评价;但若以高考试题为标准,经常说的基础知识,应该是什么范围、什么标准的基础知识?肯定不能以教材为标准吧?但放弃教材也不现实,那么,在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基础知识才能应对高考。这个道理至少在逻辑上可以成立。明确这个前提高中教学就不能“教教材”,必须学会“用教材教”;将教材视为课程资源之一,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新课程的理念,实际与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都不能无视教材的作用,都不能视教材为圣经。“用教材教”也是这个意思。

明确这个基本点对于高中教学非常重要,摆脱旧传统,实现素质教学(素质教育的概念很大,我们管不了,学科教学能够是一种素质教学,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这是第一步,什么都以教材为标准,教材怎么说的都是真理,还怎么培养思维素质?历史学科的魅力就在于思想,思想的对象是历史上的人和事,那么第一要把史实搞得尽量准确,第二先看人家怎么评说,学会分析它的立场、观点,第三才是拿出自己的高见。对高考复习来说明确这个基本点还不够,高考复习要解决应试能力,因此还要研究高考怎么考。

二、高考怎么考?

用材料命题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问题在于用材料怎么考?考查什么?

第一类是用材料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的理解

2008年全国卷一第14题,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都是历史学家总结的词汇,当时并无流行,试题的材料暗含着官督商办的含义。实际考查的是对基本事实的理解。假如教学按照史学的认知规律,先讲史实,后总结概念,论从史出,那么,这类试题就容易理解。以下题例都是一个道理。

2008年全国卷一第20题,也是这样的思路。教材上只有“文明开化”的概念,除了发展近代教育外,没有提供其他史实。试题材料含有文明开化的意义。这套试卷有12道选择题,其中7道都属于一种类型。

2008年全国卷二第19题,教材只讲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的结束,资产阶级希望恢复秩序。这样的描述并不是说史实,试题材料说的是史实,就看你对热月政变后的历史情景是怎样理解的。

2009年全国卷一第22题,也是这个思路。工厂制的实行并不那么顺利。为什么用童工、女工?习惯于自由劳动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不愿意受工厂劳动制度的束缚。假如教师充分理解工业革命,讲述工厂制的时候能够还原历史情境,试题就很容易。

第二类是用材料创设半新的情景,考查论证结论

2008年全国卷一第16题,“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说明陕甘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在教材三三制基础上稍微扩展。

2008年全国卷一第39题,教材只有107个字介绍这一事件,试题材料列出16条大事,用了500多字,基本将此事的细节展现出来,要求论证的问题比教材深入。

2008年全国卷二第37题,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应属重要史实,教材用一段楷体字介绍,比较详细。从材料得出与教材唯一不同的结论是:乾隆维护了领土主权。

2009年全国卷第22题,教材说到工厂制的诞生,没说工厂制纪律严格。材料提供了新情景,要求论证管理问题,这是教材没有涉及、但试题延伸合理。

2009年全国卷二第17题,教材说:1787年宪法是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此题答案: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二者基本对口。但试题材料的语境是全新的,“群众暴政”是关键词。

2009年海南卷第1题,学术界公认,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老教材只说孟子的性善论,新教材说荀子主张性恶论。法家是从儒家中派生出来的,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制天命而用之”不是荀子的主要思想。试题提出“其思想与法家共通”,是性恶论,这是由儒至法的一个分歧点。这道题放在第一题的位置不合理,但考的内容合理。

第三类是用材料创设全新的情景,考查论证新结论。

第一、二类试题占大多数,第三类试题很少。创设全新的历史情景在发达国家的历史考试中是经常使用的手段,台湾“指考”有少量这样的试题。近两年典型的试题是2008年全国卷二第39题。驼峰运输线是一个全新的史实。外援对坚持抗战的重要性、盟国希望中国战场牵制日军,教材都只字未提。

2009年海南卷第28题,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到新经济政策,教材交待很明白;从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教材语焉不详,没有说原因,也没有提到布哈林。试题提供布哈林与斯大林之争,对学生是完全陌生的问题。但考查仅仅停留在分析立场上,见好就收。

广东卷此类试题每年都有,但占分数不多。有些试题与中学历史毫无关联。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只有从具体的一道道试题中体会。近年的高考试题在引导教学回归历史学的基本训练。一是求真求实,二是证据意识,三是证据与结论的关系。中学历史不是要培养历史学家,但是,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历史学家基本的思维素质,这是公民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最基础的工作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论,得出自己的认知。

三、 教学怎么教?

在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尽可能地了解真实的历史,这是高中应试教学应该走的第一步,否则你永远跟不上高考,永远只会做马后炮。其次才能进行史料解析的训练,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但这个基础的高标准的基础。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要调整教材的知识,老教材陈旧,新教材不成体系,现实就是这样。怎样调整?原则是用学术研究的“新”替代教材的“旧”。以下问题,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到底可以上溯到多少年?

有奴隶不见得就是奴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分权。

孔子“礼”的主张和君臣关系的思想。孟子、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异同。董仲舒用阴阳学说论证天君关系。东汉《白虎通义》定义“三纲五常”。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编户制度)。

旱地种植技术与水田种植技术(稻麦不同)。

中医药学的地位和成就。《九章算术》的地位和缺陷。隶变是汉字演变的关键。

唐宋政治制度的进步、科举制的进步、实施与失误、儒学在唐宋的地位。妇女在唐宋时期的社会地位。

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浑天说与盖天说之争,命题错误,实验正确。

宋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城市的繁荣,西方史学家眼中的宋史。

宋代的主流思想与理学的地位。理学强化了三纲五常。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征:加强皇权,官僚奴仆化,八股取士与理学的作用。怎样看明清经济?有无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对中国版图的贡献:满蒙关系、满蒙藏关系、康熙对西藏的政策,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的不同。

《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吗?

鸦片战争怎样暴露了中国的落后。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中国资本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以什么为标准?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的分水岭。

有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史实考证。

近代化视野中的立宪派与保路运动。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不同。

民国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黄金时期与白银时期。

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与工人阶级有关吗?火烧赵家楼的评价。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新解:因相近而区分——罗志田的几篇论文。

张学良在九一八坚持不抵抗。淞沪会战以中央军为主,台儿庄战役以地方军为主,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国民党的腐败。

斗争哲学与和谐社会。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靠自己的收入生活”的英国国王,大宪章与英国议会,妥协不是坏事。

北美殖民地的总督与议会。美国历史学家的解释。代议制是创举。

马克思的思想精髓体现在《资本论》,不是《共产党宣言》。

美国内战不是阶级斗争。

从经济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二三十年代苏联高度集中体制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冷战不仅是美国的挑起的。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

四、 教师要学习

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历史学要不断地挖掘史实,追求真相,在这个意义上,“史实”不断地被修正,写进教材的,甚至史书记载的,都不见得真实。最近有一个明显的例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马执斌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焚书坑儒”辨》,开篇就说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焚书坑儒是铁案。他论证的问题是,秦始皇“焚书”不是灭绝儒学,“坑儒”属子虚乌有。《史记》中没有详细记载坑儒的地点时间,贾谊的《过秦论》历数秦始皇的过失,唯独没有提坑儒事件,西汉初年没有坑儒事件的流传,等等。老马本人就是教科书的写作者,他这篇文章旨在推翻我们熟知的结论。也许他的论证就是正确的。历史就是这样,史实不断地被新的证据改写。炎黄的传说在甲骨文中不见记载,东周初年只有禹的传说,东周末年才有了尧、舜,战国时才有黄帝,按照顾颉刚的论证,是层累地制造出来的。上述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史实原来是怎样造成的?《我史》《崇陵传信录》的记载,但都不是当事人。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是张学良的副官说的,大家都信了,晚年张学良自己出来澄清事实。

写进教科书的历史过去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很深。革命史观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领袖的结论寻找史实证据。如五四运动,毛泽东说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一二九运动也是毛定基调,当时北平地下党已经瘫痪,黄敬、姚依林是当事人。

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有关中学历史的学术研究,尽量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信息。

历史学的第二个任务是解释。如何解释历史可以有不同观点。新课程既有革命史观的痕迹,又有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总的似乎是文明史观。教师要知道这些史观的区别,知道为什么。数学的定理是不会改变的,历史总是在变,历史学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学习之道在于养成阅读习惯。《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是中学版,长期阅读肯定有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老教师都有阅读习惯,现在年轻教师不读杂志,也很少看专业书,更不会写文章。推荐一些适合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仅供参考。

学文科要学会写文章。写与讲不一样。勤动笔,积累靠自己。

五、高考改革的新思路。(略)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推荐资源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
海珠区2014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广州六中2014-2015学年....
【名师解析】山东省实验中学20....
深圳市2015届高三年级五校联....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
热门资源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工业....
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灭....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近代....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错题....
热点专题: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备考....
历史情景新题面面观
助记歌曲视频:远古的传说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欧美....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级2009学....
[上一篇]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最新)
[下一篇]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东西万的政治制度[整理精品]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