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例4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根本原因是(B)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社会原因与历史原因:不同点:社会原因指现实的(当时的)原因,历史原因指过去的原因。相同点: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对外等各个方面。如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历史原因是宋历代皇帝对武将的猜疑;社会原因是抗金胜利会威胁宋高宗的帝位。
注意:原因“是回答”为什么“,属必然性:“条件”则表示“有什么”,属可能性,客观性很强。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共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条件则是孙中山实现思想的伟大转变、当时的国民党有革命性等。
二、目的类
直接目的: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的近期上的目的。
主要目的: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目的。如:俾斯麦推行“非常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根本目的:是本质的最主要的目的的。如: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注意:多数情况下,主要目的也就是根本上目的。
三、结果类
效果:与成果意思相同,多指好的。
结果:中性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
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也有例外,如:评述南唐李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这里指“后来的结果”,是好的)
注意:与目的相比,“结果”是客观的,而“目的”则是主观的。
四、性质类
性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质:揭露假象看本质,回答“其实是什么”的问题。
本年:透过现象看本质,回答“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注意:三者通常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认识角度不同(彼此、虚实、表里)。
五、评价类
作用、影响:都指对人对事产生的效果。注意:一般都要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近期与远度、狭义与广义两个范围加以考虑。
功绩:指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意义:指价值和作用。通常包括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
地位:指作用和影响:如唐文化历史地位;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等。
六、疑问类
是什么:与“什么是”意思相同。主要问“内容”(如性质、概念、表现等)基本史实、结论。
为什么:主要问“原因”(或目的|根据、理由等)如: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怎样:主要问“原因+过程(或结果)。”如: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实现的?清朝前期经济是怎样恢复的?
有什么:主要问“评价+动态”。如某事有什么意义、影响、特点、教训、结果、变化、发展(注意:这在近年材料题中屡见不鲜。)
说明了什么:主要问“结论”。它往往要求从理性上、趋势、规律上去归纳、总结。如(据有关材料)分别说明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指令词
评述:叙述+评价,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如: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评述要求包括目标、经过、结果|评价。)
概述:就是扼要叙述,只要点到为止,不要啰嗦。如概述近代列强侵华势力消长原因及结果。
评价:即对人、事、现象进行价值判断,通常谈它的性质、作用、意义、影响,且要注意全面。
证。评要“综合”,价要“结论”,三言两语。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的作用。
评论:评有对象,论有分析。如分析评论赵翼的《唐女祸》中的观点。
八、常用词
发展、变化:两者都是“变”。“发展”侧重变的过程,“变化”侧重变的结果:有量变和质变。
特点、特征:两者都表示“与众不同”、“独特之处”。
现象、表现:都指情况、史实而言。
表明、说明:表明也就是说明。
归纳、概括:归纳也就是概括。
经验、教训:两者都是主观性的,经验指成功的,教训指失败的。
错误、危害、教训:错误指客观事实、表现。危害指客观后果、影响。教训指主观认识。
九、时间类
世纪:公元纪年以100年为一世纪。世纪开始有两说:00派与01派。如:00派主张20世纪开始于1900年,而01派则主张应为1901年。目前尚无定论,但多采用前说。
年代:一世纪中又以10年为一个年代。如1960——1969年,通常称为20世纪60年代,依此类推。
初期、末期:一个世纪的最初10年,如1900——1909年,通常称为20世纪初或20世纪初期,而不称为20世纪一十年代。一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890——1899年,即可称为19世纪90年代,也可称为19世纪末或19世纪末期。
前期、后期:也可称为上半期、下半期,分别指一个世纪的前年和后50年。
早、中、晚期:通常一个世纪前30年称为早期,中间40年称为中期,后30年称为晚期。
“公元0年”注意:没有这个概念。因此有关公元前后时间相距计算应注意减去1。
注意:公元前某世纪初、末的计算与公元后正好相反。如公元前209年应为3世纪末,若公元209年则为3世纪初。
十、概念类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简单说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在历史问题中,凡涉及到社会背景(根源、状况)等,一般都包括上述三个方面。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阶级、政权之间的关系。广义上说战争、外交、民族关系也属于政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经济:一般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等部门情况,赋税、财政、人民生活情况。
文化:广义的指“文明“是人们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商文化,狭义的仅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等。
2、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指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如“左”倾路线、党的基础
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如经济建设方针、教育方针。
政策: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民族政策、干部政策
3、趋势、潮流:
格局:事物发展的动向,或者说朝着重某个方向发展。如当今世界格局的总趋势是多极化。
潮流:本指潮汐引起的水流运动。历史学中常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
4、格局、体系
格局:指事物发展的结构和格式。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体系与格局,在政治、经济范围运用,二者无大区别。但体系还可用于文化意识方面。如:思想体系,不能说成毛泽东思想格局。
5、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产品私有。
6、封建国家:指封建政府机构≠整个社会。
7、中央集权:即“地方分权”相对,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地方政府于中央政府,并根据其政策、法令办事。
8、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最大特征
9、封建化:彻底实行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经济基础和封建上层建筑。
10、民族融合:换言之,即是民族之间差异的消失。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的必然发展趋势)。
11、封建制度衰落:指封建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的新因素。或者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法规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矛盾。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经济的衰落。
12、评价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13、评价方法:阶级分析、历史分析、 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