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载
- 历史专栏
- 高考
- 高考热点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
|
高考热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
|
上传:admin |
审核发布:admin |
更新时间:2012-3-25 22:31:28 |
点击次数:2669 |
|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热点素材 财华社深圳新闻中心2009年11月13日报道,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周五在一个经济论坛上称,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朱民称,2010年中国应该更关注经济结构和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本身。 另据报道,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现阶段仍然可以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在“保八”已无悬念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世界经济总体还在复苏,但复苏基础仍然不稳,这就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相互协调,坚持贸易全球化,避免贸易保护主义。 考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2)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2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①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③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⑥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⑦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⑧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二、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1 自然经济 总体特征:①封建社会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实行简单生产,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④它是清朝晚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⑤在近代中国它处于逐步解体的过程,它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充足的货币财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总体特征: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③富有侵略性。④在近代中国它处于统治地位,它的侵入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又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致最后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无法实现。 3 洋务经济 总体特征: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采用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总体特征:①先天不足。未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而是在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直接产生,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后天畸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③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优势地位,外国资本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增长迅速等,都不断排挤民族资本,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④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它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总体特征:①垄断性。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垄断金融、工矿企业。②买办性。它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豢养并为之服务的代理者。③封建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④反动性。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也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总体特征:①成分多样。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构成的。②变化复杂。五种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量上看,一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都有所发展;从质上看,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则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经济。③它最初产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断壮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已经全面形成。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党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3 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命题视角 从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土地制度演变的进步的角度命题。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及经济地位的变化角度命题。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中国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衰演变的原因、特点,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的角度纵向命题。从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原因、过程及影响的角度命题。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命题。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角度命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城市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命题。从改革开放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及其影响的角度命题。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其初步发展的角度命题。 思路方法 1 采用综合归纳法,将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类型的经济史基础知识,按照其内在联系条理化、板块化,形成知识框架体系。既便于识记,又容易理解,“一记一大串,一懂一大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根据近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在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相结合,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古代经济发展对当时政治统治的决定作用和古代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②经济史与思想文化史相结合,以古代经济发 展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③中外经济史相结合,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异同及原因。 ④古代经济发展与当代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古代经济发展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与教训。 强化训练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以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引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形成的基础。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2009年4月20日全球品牌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在清朝前期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二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锭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锭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有270余家。 ——引自《中国近代革命史篇》 材料三 1950年春夏之际,发生了商品滞销,工厂关门,商店歇业,职工失业增加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尖锐的政治问题。首先,它引起了民族资本家的惶恐不安,他们或消极观望,或转移财产,或弃厂逃跑等,加剧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次,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乘机挑拨,一方面激化了劳资矛盾,另一方面引起一部分工人和城市贫民对政府的失望和不满。 ——引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4)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党和政府在1950年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新生? (5)根据以上材料,你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有哪些重要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均引自《新中国工业化60年》):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我国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没有错的。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集全国人民之力,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一些产业从弱到强,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材料二 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工业化在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战略上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转变并重,在体制上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扩大开放中注重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步入了加速工业化时期,并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经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没有错的”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材料二中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出现了哪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为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我们有哪些重要认识? 参考答案 1 (1)特点:由粮食生产中心演变为经济作物种植中心,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原因:由于江浙地区大批工商业城镇崛起,手工业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影响了粮食生产;此地区人口稠密,非农业人口增加,粮食供不应求。 (2)社会经济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促使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4)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2 (1)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 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2)现象:官僚资本膨胀,取得垄断地位;而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利用手中的政权,并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日本侵华战争使国民经济凋敝,民众贫困,民族工业缺乏发展的社会条件。 (3)长期内战的破坏,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国民政府的压制,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社会购买力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乘机挑拨;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也影响了民族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 (4)先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行恢复和调整(或答:合理调整工商业),然后于1953年至1956年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较晚;中国近代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重工业基础薄弱;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不平衡,分布畸形;中国早期工业化一开始就由地主阶级领导;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缓慢,历经曲折。(言之有理即可) 3 (1)从背景看,当时我国处于特定的国际环境下(或答:资本主义封锁包围,巩固新政权的任务艰巨),旧中国工业基础极端薄弱。从结果来看,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工业化,以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滞后发展为代价;依靠农业来支撑工业高投入、高积累和高消耗;工业经济效益低;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3)积极开拓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战略上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转变并重;在体制上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扩大开放中注重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视对国外工业化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4)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善于吸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