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
原载《试题与研究》2010年第26期
[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高考导向]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本部分的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联系紧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往往是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台湾问题等。
2.本部分的知识属于政治性较强的内容,因此,高考试题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一般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深层次能力的考查则比较少。
3.本部分知识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是考查的重点,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中的曲折则较少涉及。近年来考查的知识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多次出现,是重要的命题切入点。如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6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江苏历史卷第12题考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四川文综卷第37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其特点,天津文综卷第12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均从正面对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4.从高考命题纵向考查的角度看,将本部分知识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起源、建立、发展和完善,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联系起来综合考查的可能性较大。从高考命题横向考查的角度看,多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高考命题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趋势、演变原因及其影响,同时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考查学生横向综合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考查的能力要求层面看,不仅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而且也很重视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深层次能力。
3.从考查的主干知识层面看,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中欧关系、联合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都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这不仅要联系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联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在考查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往往还要联系中国古代、近代的对外关系状况,从而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近年来,高考逐步侧重于对中苏(俄)关系、中非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考查。如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演变,福建文综卷第18题、广东文综卷第18题、上海历史卷第30题、浙江文综卷第21题均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全国文综卷Ⅰ第17题考查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等。可以预见,今后高考仍然将会以上述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整合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
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
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这些重要理论是我国新时期顺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完善。
二、“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提出过程、基本内容、主要意义及有关的正确认识
1.历史条件
(1)从历史上看,契丹族建立的辽实行“藩汉分治”,这一政治制度就是当时的“一国两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其成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前身。
(2)从根本上看,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从前提看,中国共产党重新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新的定位。
(4)从现实看,台湾、香港、澳门的客观现实,也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条件。
(5)实行“一国两制”,是新中国以和平姿态,争取在两岸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需要。
2.提出过程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实现通商、通航和通邮。
(2)1981年,叶剑英提出“叶九条”。
(3)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就其详细内容来讲,可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中央人民政府将赋予这些地方以高度的自治权。在这里,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决不允许搞“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②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我国已经建立了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广大地区实行社会主义,这是主体。同时,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方针的实施,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③保证港、澳、台地区的高度自治与稳定的局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将享有更多的特权。
4.历史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它有利于团结港、澳、台同胞,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3)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依据中国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5.正确认识祖国统一
(1)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三、香港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条件及其解决的主要历程和历史意义
1.形成原因
(1)1842年,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2)1860年,英国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再次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
2.解决条件
(1)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2)理论基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3)人心所向:中英双方共同努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香港同胞渴望回归祖国。
(4)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主要历程
(1)中英会谈: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会谈,最后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访问中国,她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即在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非马岛。邓小平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的余地。”
(2)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1984年12月,中英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香港胜利回归。
4.历史意义
(1)香港: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是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敌视中国。
(2)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①1949年,新中国在成立的第一年里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②1953年,在中印解决西藏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③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为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④1955年,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外交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非关系得以开启,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特征: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逐步成熟;外交局面得到开拓。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
(1)背景:1960年,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与中国合作的协议,中苏关系恶化。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的“特种战争”,1964年又升级为“局部战争”。中国受到军事威胁和包围。
(2)政策:中国“两个拳头回击”,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3)特征: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1)背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国开始谋求中美关系的缓和。苏联霸权主义威胁中国的安全。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政策:中国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方针;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3)成就:①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成功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在安理会中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特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对外交往出现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
4.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1)背景: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日益壮大。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形势虽然紧张与缓和并存,但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2)政策: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无敌国外交”。其表现在:①对战争的看法有了改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②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③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④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⑤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谋求国际重大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的和平解决。⑥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成就:①1989年,中国与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苏联解体后,又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分别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92年,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③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④1981年,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当选为人权委员会成员。⑤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⑥1989年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⑦1989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⑧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⑨2001年10月,第一次举办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⑩2001年6月,与俄、哈、吉、塔、乌等五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4)特征: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主要原因、经过及影响
1.主要原因
(1)从美国方面来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的敌视、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相对下降;美国当时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2)从中国方面来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而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变同美国的关系。
2.主要经过
(1)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2)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主要影响
(1)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新阶段。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之间对抗的时代结束,正常交往的时代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加,两国关系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2)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交往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这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3)促进了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一直高居国外在华投资的首位。两国经济的互补性,相互贸易和投资往来对彼此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促使中美两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交往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员日益增加,又推动了两国的社会、文化交往。
(5)为中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表示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1978年中美发表的建交公报中明确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美国也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在一年内实现了撤军、废约的承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79年1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进一步强调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其现实和现行制度,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加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6)也减轻了苏联对中国的压力,促成了中日建交等。从1970年至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意大利等在内的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复习方法]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从纵向看,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复习过程中,要掌握这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经过、主要持点和历史作用。要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综合角度,从民主政治制度初创、创建、挫折、重建和完善五个阶段,把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并注意用历史事实来说明各个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阶段特征。
2.从横向看,要用比较法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的异同;要运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客观地、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3.对“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的复习,要从“一国两制”方针提出的背景、主要经过、实践检验和推广运用等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对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进程的复习,要联系海峡两岸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再到实现“大三通”的史实,从积极方面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还要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从纵向看,要从宏观上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从背景、政策、成就、特征等层面把握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及其成就。
2.从横向看,要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异同、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和两次开放的异同,要比较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的特征及其成因和影响方面的异同。
3.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敌视一缓和一建交一正常中曲折发展;在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俄)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兄弟之谊→关系恶化→重新建交→战略伙伴。
4.要运用政治常识方面的有关知识,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规律: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对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综合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
——引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
——引自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议决案》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引自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列表:(如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内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引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引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的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图1和图2分别是为纪念哪一重大事件而设计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概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概括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无意夺取台湾或中国的其他任何领土……现在亦无意在台湾谋求特殊权利或利益,或建立军事基地。”
——引自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的声明
材料二观察右边图片:
材料三然而,同美国的意图相反,围堵没有成功,中国不仅未自我崩溃,反而成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被美国作为根据的三个假设,都已被明确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今天,说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政府,说中国是行将自我崩溃的苏联的傀儡,说越南战争是苏联和中国的侵略,是令人难以相信的。
——引自《美中会谈的回顾与展望》,载《世界》杂志1969年3月号
材料四2008年7月29日,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命名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在华盛顿成立。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长杨洁篪在致辞中从亲身经历回顾中美关系近三十年发展历程,高度赞扬基辛格博士为中美关系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引自中国网2008年7月31日《基辛格中美所成立,杨洁篪阐述新世纪中美关系》
材料五美国政府2010年1月29日向国会通报了新的对台出售武器计划,包括“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鱼鹰”级扫雷艇等总额近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中方1月30日、31日两天内密集作出强烈回应,采取四项强硬措施,要求美方停止对台军售。措辞之强硬、回应之密集,在中国近年来的外交行动中非常罕见。
——引自新浪网2010年2月1日《外媒:美对台军售中国反应“史无前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立场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长杨洁篪“高度赞扬基辛格博士为中美关系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的主要原因。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介绍,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已累计向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派出4000人次的维和军事人员,其中维和分队3000多人次,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近900人次。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有852名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雏和任务,包括维和部队776名官兵在刚果(金)和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70多名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在9个联合国任务区和联合国总部执行任务。中国国防部官员表示,首批赴苏丹维和分队近期抵达任务区后,中国目前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维和军事人员总数将达1300人。
——引自2007年9月《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数字和大事记》
材料二观察右边图片:
材料三“和平使命”——2007是上海合作组织举办的全体成员国都派军队参加、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联合反恐演习。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已不再局限于区域内部的裁军和边界等问题,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如何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与挑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图1,概括我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点。
(3)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于何时?这一组织的成立有何重要影响?
(4)根据图片2、图片3和材料三,概括分析当今我国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1.(1)核心内容:争取民主党派的团结与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一贯重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2)原因: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是中共领导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民主党派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政治纲领与中共基本一致;民主党派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建立多党合作制度是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需要。
(3)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十分重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明确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发展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方式。
2.(1)图1:香港回归。图2:香港回归十周年。
(2)原因:①从根本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②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是港澳回归的关键。③港澳地区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全国人民喜迎港澳回归。这为港澳回归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④中英、中葡关于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两地回归的法律依据。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这是港澳两地回归的重要前提。⑥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
(3)有利条件: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大大提高。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拥护统一,共同努力,促进统一,这是统一的广泛群众基础。③两岸的地缘关系和两岸同胞的血缘关系是统一的坚实基础。④港澳回归为台湾回归祖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⑤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也是统一祖国的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②“台独”的活动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3.(1)立场:不干涉中国或台湾地区的事务。
(2)立场:军事干涉、包围,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外交上不承认。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政策;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企图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利用朝鲜、越南等包围和遏制中国;中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3)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侵越战争中的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遏制苏联;美国自身经济发展和改善外交环境的需要。中国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败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实现外交环境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4)原因:1971年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5)原因:美国对台军售,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干涉了中国内政,不利于中国实现祖国统一。
影响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
4.(1)原因:我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之一,有责任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一贯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原则。
(2)特点:参加维和行动的时间相对较晚;参加的人数多,范围广,涉及亚非等国家。(言之有理即可)
(3)2001年。影响:它的成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4)特点: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上,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并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