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反叛者 |
1870年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
5岁左右,跟着母亲识字读书。
9岁半时,进入中学学习。 |
中学时代出现革命思想: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受车尔尼雪夫斯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
哥哥被绞死,触动列宁。
阅读《资本论》等著作 |
决心推翻沙皇专制,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
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流放期间,自学大学法律系一、二年级课程。
1891年,通过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家考试,获得优等毕业文凭。
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动罢工斗争。
1895年,在日内瓦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 |
大学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发动工人运动。 |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
背景 |
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阶级) |
19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思想、组织) |
19世纪末,列宁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895年,在彼得堡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1897-1900年,流放西伯利亚,坚持研究和斗争(与克鲁普斯卡亚结婚);
1900年,创办《火星报》(德国莱比锡)——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
建党 |
时间: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成立布尔什维克党
意义: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
领导十月革命 |
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取胜的理论。
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俄国革命必须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七月流血事件后,写作《国家与革命》,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
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短暂的和平建设(1917—1918年) |
背景 |
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国民经济 |
政策 |
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迁都:1918年3月,苏俄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政治: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经济: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文教: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三年内战时期(1918—1920) |
背景 |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沙皇将军、军官掀起叛乱。
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苏俄被迫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
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组建红军;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
影响 |
到1920年底,苏俄战争取得胜利。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经济建设 |
1920年,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
现代化生产 |
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
民族关系 |
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阐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
政权政党 |
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 |
病逝 |
1918年,列宁遇刺,身受重伤。从1921年起,列宁的身体每况愈下。1924年,列宁病逝。 |
评价 |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时期国际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创建第三国际,指导革命国家革命运动,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