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厦门市启悟中学 李海攀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三课
2、内容和地位:必修一专题五主要讲建国以来的外交,其主要线索是新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史实。
本课是专题五的最后一节内容,是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后一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同时本节的内容着重反映的是新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因此,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来看,这节课的内容不仅在现代中国的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3、课标要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4、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知道不结盟政策是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5、本课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可通过收看新闻、阅读报刊了解到当代中国外交的一些概况。高一政治新课程也涉及到中国外交。因此学生对教材内容不会感到陌生,这有助于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对历史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属于可塑性、叛逆性都很强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学的生源占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不高,初中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受初中次科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强。再加上新课程采用专题体例编排,跳跃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知识衔接不上。本课学习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学习容量不大,学生对新时期的外交史也有一些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多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努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2.知道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参加和举办APEC会议;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4.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感受历史(新旧中国外交形象的对比)
2.阅读材料,论从史出(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解读)
3.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提炼观点。
4.形成性作业探究,启迪智慧,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开放意识。
4、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外交成就
(依据: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表现和外交成就,是本节课主干知识点,也是课标要求的重要内容。)
2、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依据: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基本原则、出发点和具体表现三方面分析掌握,教材知识比较零散,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定为本课难点。)
(二)、教学活动:课前预习、情境导学、材料问答、探究学习、练习巩固等多种方式互相结合、渗透。
(三)、教学形式:学生自主预习、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情境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学案导学法。
(五)、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含影音、图片、图像、文字资料等。)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体现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努力启发学生思维,在形象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