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
(1)背景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2)时间:1953年到1957年。
(3)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①根据一五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
(1)背景:三大改造写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立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总路线)的指导下,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3年):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矗载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经济的混乱。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59-61年严重经济困难。
(4)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伟大的的历史转折)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的二年多时间里,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路线。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使得全国农业得不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以后,在农村改革成功的促进下全面展开)
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⑶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春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2)内容:①论述了社义的本质;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提出要搞社义市场经济。
(3)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此后,又采取措施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97年中共十五在,又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5)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新奇迹)的国家。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变化。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海南全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交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