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载
- 语文专栏
- 八上
- 学案教案
- 其他 - 文章内容
|
|
语文:第17课《怀疑与学问》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八上) |
|
资源分类: |
八上 |
资源大小: |
13.57 KB |
资源版本: |
其他 |
上传:赵友华 |
审核发布:啊杜 |
下载次数: |
8人次 |
下载权限: |
非会员下载
|
下载点数:
|
0点
|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
|
资料简介 |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譬pŒ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墨守: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zhŒ:停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