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练方案
☆课文导读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全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蝈蝈(ɡuō) 蛐蛐(qū)
栖息(qī) 草茸茸(rónɡ)
欢嚷(rǎnɡ) 沉浸(jìn)
二、词语释义
昏晕: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失去知觉。
喧响:发出声音很大的响声。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三、语句解读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地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地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四、作家作品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与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⑴宁静níng( )
A.安宁 B.宁可 C.宁愿
⑵盛夏shèng( )
A.盛器 B.茂盛 C.盛东西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
A.夜莺 暄响 飘荡 割麦
B.消逝 疲劳 荡漾 播撒
C.沉浸 银状 严霜 阴凉
D.插秧 欢嚷 梦香 骄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