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教材】苏教版
【适用单元】小学下册 幻灯片制作
一、教材内容简析
Powerpoint 是小学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内容,用它可以制作各种优秀的演示文稿。它可以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特别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电子作品提供了平台。所以学好Powerpoint至关重要。而本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使电子作品非线性超文本化,便于人们浏览和操作。
二、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超级链接的功能,能熟练创建文本超级链接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勇于尝试,激发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创建文本超级链接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习了Powerpoint,能制作线性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教学法,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设计好6张幻灯片介绍我们的家乡──昆山。
2.教师:设计好7张幻灯片(含有超级链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设计好了《我们的家乡──昆山》,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同学的作品。
谁自告奋勇?表现好的同学还会有一份小礼物喔!
2.互动──点播情景
下面我们要换成点播的形式:你来当回小导游,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昆山的***,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昆山的***。说一说你的感受?(很麻烦,不能及时出现大家想要看的内容)
老师也制作了一份作品,我们再来试一试:这次我来做导游,同学们当游客来点。
(二)质疑导入(找超级链接)
师:老师的菜单有什么奥秘?
生:有超级链接。(部分学生知道)
师:对,就是“超级链接”(揭开“超级链接”的面纱)。你们在PowerPoint幻灯片的什么地方见过超级链接?
学生思考,教师请2~3名学生说一说(生能说出一些),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学生对“超级链接”的位置会有一点印象,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查找一下。(“插入”菜单中有超级链接的选项,常用工具栏中有超级链接的图标,工作窗口中点击鼠标右键弹出超级链接的快捷菜单。)
师:现在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找找看。
生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寻找“超级链接”。
生汇报,师小结。
(三)合作探究(做超级链接)
1.链接幻灯片
(1)通过比较老师和同学的作品,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超级链接的神奇。那这么神奇的本领,同学们不想试一下吗?
有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老师直接讲,二是你们自主探索。你选择哪种?
如果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看书、与伙伴合作、请教老师等)
真不错,这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祝你们成功!
听好要求:只要大家先试着做好一个超级链接就行了,比一比谁最快。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约3分钟)
(2)指名熟练的小老师示范,并配合语言进行讲解,教师注意补充和纠正。
当学生进行到要选择“链接到”的类型时,教师引导全体同学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一个?知道为什么吗?
(3)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制作超级链接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师作相应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4)想不想再完善一下自己的作品?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动手吧。
学生再次尝试,教师巡视,引导熟练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收集学生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主提问,学生能解答的由学生自主解答。
问题:
(1)文字的颜色怎么变了?
(2)为什么设置链接后点击文字不起作用?
(3)能不能也设置链接返回到目录?
(4)我怎么链接到网上了?
(5)……
3.巩固练习
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交流展示,相互点评
师:现在,请所有同学暂时停止菜单的制作,没有完成的以后再抽时间完成。现在我们进行部分作品的交流。请愿意上来展示的同学分别上台进行展示,展示时要求配合语言进行表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鼓励性点评,发现优点、正视存在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展示了大家的聪明才智。今后,我们肯定能学会更多神奇的本领,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六、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完成“超级链接”的设置。
本课教学应该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在做中学,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地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本课也渗透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