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哪杯水多》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在哪里》一课用感觉器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水”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探究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意识到借助仪器观察比用感觉器官判断更准确。
三年级的孩子纯朴可爱,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我经常会在放学的路上碰到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下节课上什么?带什么材料?”,他们喜欢都上科学课,我想与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参与做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是分不开的。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为了上好《哪杯水多》,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学习他们的精华之处,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去探究:每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几个杯子,杯子里装上不同体积的水,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多。各小组的材料相同,相同的杯子里水的体积也相同。每个班有70多个学生,至少得分成12个小组,到仪器室里找了12组3种不同形状的杯子很容易,可实验室里的杯子都是玻璃制作的,由于教室的学生多,又没专门的实验桌,上过两个班后每个班都有打破杯子的现象。第三个班我就改变了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杯子。
提前一天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杯子,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课前将杯子里装上适量的水,不超过半杯。这下好了,各种各样的杯子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大的可乐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绿绿的塑料杯、还有各种漂亮花色的纸杯,当然纸杯中有一些是相同型号的。由于材料的改变,我也为这节课的效果有些担心……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远远在我的预料之外。
二、片断及分析
还没有开始上课,有的学生就问: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么多水干什么,是不是要比较水的多少?我笑而不答,让他们去猜。一上课,我便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大家面前都有一杯水,谁杯子里的水最多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来吗?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积极地行动起来。我好像没事先生一样来回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做法与比较,倾听他们的讨论与交流,随时融入他们的活动中。还是来听听学生的谈话吧:(1组)
生1:我们把这4杯水放在一起,好比较。
生2:对,编上号更好,要不说“***的杯子”太麻烦了。
(生同意,编上1、2、3、4号)
生3:这两个杯子一样,放在一起。
生1:对,1号和3号杯一样大。
生2:3号杯比1号杯里的水多。
师:为什么3号杯的水多?(生一愣,抬头看师)
生2:因为3号杯的水比1号杯的水要高一些。(师点头,生继续交流。)
生4:我觉得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多。
师:是吗?
生4:这两个杯子里水的高度差不多,3号杯子粗,肯定水就多。
(师点头微笑,生有了信心)
师:1号杯和2号杯,哪杯水多呢?
生3:我觉得好像是2号杯的水多,因为2号杯比3号杯稍微细一点,而1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要少许多,所以我觉得还是2号杯的水多。
生1:4号杯下面细,上面粗,可是这个杯子很大,里面的水也挺高的,应该是最多的。
师:你们按水的多少把杯子排排队,再讨论讨论,准备交流。
学生的谈话和比较的方法令我震惊:他们已经找到了比较哪杯水多的方法,不仅相同的杯子可以比较,不同的杯子而水的高度差不多时也可以比较,亲身经历的感受是最难忘、最深刻的,这要比我直接去教给他们比较的方法好十倍百倍,更要比用三个特定形状的杯子来比较要好得多。孩子的能力不可估量!
还有一个小组,四个人拿了五个杯子,有一个同学拿了两个同样的杯子,而盛水的四个杯子都不相同,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比较的:(7组)
生1:这怎么比呀,杯子都不一样。
生2:就是,怎么比呀?
生3:肯定能比出来,别着急,再想想!
生4:(看到了多余的杯子,眼睛一亮)我有办法了!
生123:怎么比?
生4: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杯子的水都倒进这个杯子里来比!(边说边指边比划)
生1:噢,我知道了!
生2:还有,倒的时候不要弄洒了,要不就不准了!
生4:好,我来倒,你们看。
生4拿过这个杯子,向里面倒水,其他三个学生看杯子里水的多少。
生3(恍然大悟):对,我来做个记号,看得更清楚!
说着拿起笔在杯子的外面画上记号,并在旁边标明是哪个杯子,那三个同学都佩服地看着他。那个学生倒得很用心,同学们也观察得很仔细,一会儿就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都高兴地举起了手。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表面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就这样被他们愉快地找到了答案:把不同杯子里的水都倒进一个杯子里进行比较,自然就很容易地比较出水的多少。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集中小组全体同学的智慧而发现的,是要比我们为学生准备整齐划一的材料去研究要生动得多?
三、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远远超过我的设想,甚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课堂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发现学生身边的科学,挖掘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现有的材料、条件,去生成一个真实的科学课堂,而不是刻意地去创设一个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研究、思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要从小教会孩子运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科学,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深奥的科学问题,用灵巧的双手去探索有趣的科学知识。
完全相同的探究材料,对学生的探究未必就是好事,它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创造,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可能的材料,对他们的研究也许会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岛版的科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真正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克服教学材料的不足,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每一课的精彩都把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