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并能根据观察所收集到的证据,对沉积岩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2、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从不同沉积岩标本中,找到一些构造特征。通过对实验后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把实验现象和自己的猜测建立联系,找到依据,解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渗透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创新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到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保持与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欲望。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品质。
过程与方法
亲身经历观察获取证据、推测成因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会简单建立模型。
【教学重点】
对沉积岩进行观察并对其成因进行推测。
【教学难点】
沉积岩形成原因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砂岩、页岩、砾岩、放大镜、刻刀、小锤子、观察记录表。
(2)各种颜色的橡胶泥、小石、泡沫块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引入研究主题
1.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岩石
2.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提出初步猜想,教师引入研究方法:寻找证据,推测岩石的成因。
二、观察岩石,推测成因
1.谈话:怎样寻找推测岩石形成的证据?怎样观察?观察中要注意什么?
2.学生分组观察1、2、3号岩石,推测其成因,并作简单的记录。
3.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汇报时,注意组织学生相互补充和质疑,教师适时引导。)
三、建立沉积岩模型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方法
3.学生建立模型
4.学生分组汇报:你们组建立了1、2、3号岩石中的哪一种模型?是如何建造的?从活动中你们又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帮助你们完善和补充了你们的推测?
四、拓展延伸,深化思维
1.谈话:你们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岩石?
2.学生简单推测
3.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课件,让学生与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并产生疑问:这些岩石既然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
【板书设计】
观察岩石
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观察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各种岩石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第一课。本课书分两部分:猜测岩石的来历和火山喷发实验。对于猜测岩石的来历,学生的经验积累较少,并且缺乏进行科学推测的基础,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把猜测岩石的来历作为本课书的第一课时。
其次,云南省是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岩石种类颇为丰富的省份。大量奇特的地貌,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石,为本次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教学资源。本课以调查沉积岩的成因为主线,因此我特别结合了地方特色,选取云南省楚雄州饱满乡的沉积岩为观察材料。饱满乡的沉积岩分层明显,层与层之间容易剥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富含云南“楚雄鱼”化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找到生物遗体或遗迹,能较好地寻求到沉积岩形成的有力证据。
猜测岩石的来历主要是启发学生从结构、构造方面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运用自己的经验推测砂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教学好这课书,将会对下一课认识火山岩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岩石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岩石的形成,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更没有经历过从细致观察到推测成因这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对于成因的推测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计特色
为了使学生在观察和推测的过程中,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的一些粗浅认识,领悟到岩石的构造等特征与成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到一些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思维水平上有所提升,我作了如下设计、安排:
1.播放各种岩石的图片,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岩石,再次播放各种典型的岩石图片,可以唤起学生对探索岩石奥秘的兴趣,从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提往往比较散乱,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和筛选,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后继活动的展开,还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2.学生对研究的主题进行猜想。
其实学生对岩石形成的看法有的是来源于课外书,有的是听说的,有的是想象的,基本没有学生亲自研究过,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即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推理,进而向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
3.观察岩石,推测成因。
人类不可能回到远古时期去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但可以利用远古时期留的痕迹或信息来推测远古时期的情况,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根据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设计了观察、推测、汇报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①通过观察各种沉积岩,获取相关的信息,即收集证据。
观察前先讨论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摸、刻、敲等方法对岩石的构造进行有序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获得推测的证据。
②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推测。
学生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经过整理、分析,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对岩石的成因进行解释。
③集中汇报、交流。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法、思维明晰化、外现化,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审视,深化各自的认识,建构出更合理的推测。
4、在教学环节中还设置了模拟实验,模拟砾岩、页岩形成的一些原理,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岩石形成的推测,为教学增加了一个亮点。
5、在教学的最后,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视频,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些岩石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以这样的问题结束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岩石研究的兴趣,并将探索延伸到课外。
三、授课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还获得了新的认识,体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1、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知识,展开讨论,并在争论、交流中相互启发,促进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本节课中的一切活动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出发。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推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新知,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本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
3、选取的实验材料典型,具有地方特色。
本节课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是重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岩石成因的推测。为使学生观察的岩石更典型,特征更明显,教师根据云南的地质地貌,带领学生从昆明的筇竹寺、楚雄等地采集了很多岩石,并从中挑选出一部分作为本课书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收集推测的证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