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习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制作一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检测装置,学会用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发现他们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在作出预测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测;
2、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3、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老师让学生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老师设计的电路中,电线不够长,无法连接。)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将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铺垫。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学生填写教材74页《我的检测报告》中的预测现象,并在相应的格子里打“√”,记录下自己的预测结果。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以免重复、或遗漏操作,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友情提醒: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来测试,以免发生危险!)
物品名称 |
预测现象 |
实际检测现象 |
小灯泡亮 |
小灯泡不亮 |
小灯泡亮 |
小灯泡不亮 |
剪 刀 |
|
|
|
|
钥 匙 |
|
|
|
|
石 子 |
|
|
|
|
回形针 |
|
|
|
|
夹 子 |
|
|
|
|
铁 钉 |
|
|
|
|
木 头 |
|
|
|
|
|
|
|
|
|
|
|
|
|
|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把你的想法填到书上74页的记录纸上。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设计意图:检查原来的电路通不通电,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在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方法。活动中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用温馨提醒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关注每组学生每个孩子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维的深刻性,能依据检测一个物品的的思路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三、拓展活动:检验水、人体和大地的导电性能
1、将检验器的两根导线放入水中,观察灯泡有什么变化。
如果变化不明显,提醒学生:(1)增加电池的数量。(2)多放点盐再观察。同时提醒学生导线的另一端需要连接正确。
讨论探究并交流:你有什么发现?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生:增加电池的数量,灯泡变亮了,说明电路形成了通路,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
生:多放点盐后,灯泡变亮了,说明电路形成了通路,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
(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水中的电解质,突显现象。)
2、用验电球做人体的导电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请五个同学到前面来,手拉手。
老师请两个在一起的同学松开拉着的手,将松开的手连接在验电球的两个触点上,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生:我发现验电球发光了。
师: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几个同学手拉手连接在验电球的两个触点上,使验电球的两个触点形成通路,说明:人体也能够导电。
3、 思考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人体的导电功能。
师:人体导电功能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呢?
生:感应开关,人接触开关,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通路,感应开关就亮了。
生:电笔,人的手指碰到电笔的尾部,电流通过电笔内的灯泡,经过人体后流入大地,形成通路,电笔内的灯泡就亮了。
师:思考:人的手指能碰到电笔下面的金属杆吗?为什么?
(容易触电,引发危险。)
师:你认为大地能导电吗?
4、探索研究:绝缘体一定不导电吗?
师:万一有人触电,能否用湿竹竿去挑电线?说说理由。
生:人体能够导电,湿竹竿上有水,水也能够导电,用湿竹竿去挑电线,电流经过竹竿和人体,流经大地后,形成通路,人就会遇到危险。
师:谈谈你对绝缘体、导体的感受。
生: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生: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
生: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并相互启发解决。学生将构建适合自己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验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四、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生:胶布。胶布裹在赤裸的电线上,电流不能流向别的导电物体,避免形成短路,甚至发生用电器的损坏乃至发生人身事故。
生:闸刀。闸刀内金属片是导电物体,其他的部件都是不导电的物体。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推上去,电流形成通路,用电器开始工作;反之,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拉下来,电流断开,用电器停止工作。
生: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生: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3、讨论:怎样做到安全用电?
(1)分析现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挂图出示课本第35页的图,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湿衣物晾在电线上,水是容易导电的,容易与人及地面形成通路,损坏电网,伤及人的身体。
生: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风筝容易碰到高压线,形成危险。
生:湿布插灯泡,灯泡发热遇水会爆炸,人体与灯泡内的导线形成通路,引发危险。
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
认识教材P35页“小心触电“的标志。
(3)讨论探究: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
生:电器质量不好,漏电。
生: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
生: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生:许多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烧坏插座。
生: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因过热而发生火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落实科学的用电方法,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获取科学探究的技能,使教学贴尽生活,散发生活气息
五、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相关链接:
1、电解质:凡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者称为电解质。例如: 酸:硫酸……碱:氨水……盐:硫酸铜……
2、电笔:是电工的必需品,用于测量物体是否有电的一种笔。电笔的外型有的像钢笔、有的像圆珠笔、还有的像螺丝刀。不管外型如何其构造原理基本相同:其外壳多为塑料绝缘体,里面由金属导体、小灯泡和电阻丝组成。小灯泡中充有一种无色惰性气体(氖气)在电场激发下能产生透射力很强的红光,当物体带电时,用电笔测试氖泡发红,否则氖泡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