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一、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二氧化碳与氟氯烃产生温室效应的机理不同:前者具有吸收红外长波辐射的发生,使大气增温;而氟氯烃中氯原子与O3发生反应,导致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使大气增温。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CO2增多,光合作用原料增多,作物产量增多;气温增高,使温带作物生长的范围扩大。不利的一面是水旱灾害增多。气温升高,使副热带地区与赤道之间的温度差减小,信风强度减弱,东太平洋暖流西流减少,西太平洋赤道逆流强度增加,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说明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臭氯层空洞
平流层臭氧量的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因子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其反应过程可用方程式表示:CI+O3—→CIO+O2,CIO+O—→C1+O2。其中C1原子可继续与臭氧进行反应,一个氯原子可与10万个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据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l%,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加2%。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南极臭氧洞”指的是在南极地区出现了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的30%~40%,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就像是一个洞。“南极臭氧洞”只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1月)出现,持续1个月左右。
三、臭氧层空洞面积今年最大
世界气象组织目前宣布,臭氧层空洞面积今年9月中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超过了2000年9月达到的2800万平方千米。
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公报中说,在南极洲附近进行的测量表明,臭氧层今年变稀薄的速度比前几年要快得多,现在很难预料臭氧层空洞在未来几个星期会不会进一步变大。公报强调说,今年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与去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去年臭氧层空洞面积缩减至104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成果曾一度让各国政府以为保护臭氧层不受化学污染物破坏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臭氧层空洞大小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化学污染物的影响。近几年来,空洞通常在9月中旬或9月底达到最大面积。
(摘自《高考地理考试报》2003.9.26)
四、重视臭氧层损耗对健康的危害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当天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呼吁各国要重视臭氧层长期损耗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