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一、古人对潮汐的认识
中国汉代的王充(27~97)在《论衡》一书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古代涛和潮通用,指的都是潮水。这段话科学地说明了潮汐对月球的依赖关系。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中对潮汐现象的证述,对其成因的阐说和高潮时刻的推算,在潮汐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北宋燕肃指出潮汐变化“随日而应月……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他对海潮进行了10年之久的观察,并计算出高潮时刻与月中天时刻的关系,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宋代的余靖指出潮汐是一种“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的波动现象。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潮汐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海洋潮汐不但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如利用潮汐航运、发电、捕鱼、产盐及海洋生物养殖,已成为开发海洋的主要途径。而且,潮汐对军事行动也有重要影响。
1661年4月21日,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率领2.5万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大巷水道,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火力猛烈,戒备森严。另一条是鹿耳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狭窄,海底有破船沉没堵塞航道,但兵力设防薄弱。郑成功率领大兵,乘涨潮出其不意走鹿耳门水道,攻其不备,顺潮流迅速通过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直奔赤嵌城,一举登陆成功。于1662年2月1日,全部收复了台湾。再如1955年我军解放一江山岛,也是选择大潮高潮时进行登陆,促成了极为有利的战斗形势,一举解放了岛屿。
登陆与反登陆中,要考虑登陆地点的潮差及时间。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如风卷残云痛歼李承晚伪军,长驱直入打到釜山一带。美国纠集联合国多国部队直接侵略朝鲜,于仁川登陆。仁川港位于朝鲜的西海岸,海面是亚洲潮差最大的,最高达9.2米,退潮时近岸淤泥滩长达5千米余,登陆舰船、两栖车辆和登陆兵极易搁浅;沿岸筑4米高的石质防波堤,构成登陆兵和两栖车辆的障碍;进入港口的船只,只有一条飞鱼峡水道,倘若有一艘舰船沉没,就堵塞了航道;岸上炮兵可将近岸的舰船、两栖车辆和登陆兵炸得稀巴烂。然而,这里每年有3次最高的大潮,其中9月15日涨大潮,便于舰船航行和从海上登陆。由于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战线拉长,对仁川港则防守疏忽,防御部队兵力薄弱。于是,美军侵朝司令麦克阿瑟以独有的思维方式,指挥的美军于9月15日利用大潮高潮穿过了平时狭窄、淤泥堆积的飞鱼峡水道和礁滩,出奇制胜在仁川港登陆。在朝鲜人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举登陆成功,并乘胜前进,迅速攻占汉城,切断了人民军的后方补给线。人民军遭受南北夹击、腹背受敌,且撤退的道路又被切断。仅1个月,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和联合国军,几乎席卷朝鲜半岛,兵临鸭绿江边。但是,美军对仁川港当天涨潮时间却计算错了,真正涨潮时间提前到来。因此,虽然登陆成功,美军炮兵却按预定时间把成吨炮弹倾泻,炸得登陆兵血肉横飞,一营兵马全部报销。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