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1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应。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例如,在课程标准的必修2中,以“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为题,提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对上述内容,还提出了活动建议,如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中仅是从案例的角度被提出,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为第四章的第一节来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比较独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的风格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需要以活动式教学为主线,来实施教学。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弱,但是这种能力正在逐渐加强,而且学生也有这样的愿望去接收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知识,求知欲较强。表现欲也比较强,希望能在同学中很好的交流和展示自我。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地形的种类,中国地形,中国部分区域的地形,河流、气候等;也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素养,如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已经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地理信息,尝试着对相关结论几逆行能够印证与解释。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地形的感性认识,课前还布置给学生“台州交通与地形”这一探究课题,为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做准备和铺垫。
【教学构思】 本节课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采用结合实际的方法,学生探究与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与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教养性、教育性、发展性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因采用很多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