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什么是正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生的需要:了解制度规则、道德规范与正义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1、导入新课: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超人”导入,引出正义这个话题。
2、制度规则与正义
Flash《交通事故》引导学生讨论: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指出制度规则与正义的关系。;
用《盘子一定要洗七次》和探究园的事例加以比较,揭示遵守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以“我是个正义的人吗”引发学生自我剖析,认真填写“我思我行”,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加以阐析。
3、道德规范与正义
用Flash《正义的使者》阐释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课本中的小剧场《王莹该怎么办?》,引出道德规范与制度规则之间的区别。
4、小结升华: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保证了社会合作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是一个遵守制度规则的人,而且是一个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人。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用好教材资源?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意味着老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但处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
第二课时 做有正义感的人
一、教材分析:
1、重点:做有正义感的人
2、难点: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初中学生一方面憎恶生活中的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但另一方面由于世俗社会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为了自己的一时便利而违反规则。
2、学生的需要:懂得怎样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与外国“规则意识”及其有关的内容的文章。
以“中外规则意识报告会”的形式贯穿课堂,在学生展示了成果后及时予以总结,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比较,引出在我们身边提倡正义感的必要性,并分别概括总结怎样才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学生在情感上加以体验,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加以升华,以期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影响和指导。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达到思想品德课“践行”这个目标?这门课有它的一个特殊性——转变思想、指导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虽然懂得了如何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却经常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思想品德课是不是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附录:
(一)盘子一定要洗七次
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的餐馆当杂工,洗盘子。那里有这样一个规定:洗盘子必须洗七次。但这位中国留学生为了方便,却只洗了五次,这样,果然效率大大提高。和他一起的一位日本学生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出了原由,听了他的话,那位日本学生和他疏远了。
有一次,餐馆的老板用特殊的测纸检测出他洗盘子时,少洗很多次,便把他开除了。他失业后便又到很多餐馆去找工作,但老板们一知道他就是少洗了几次盘子的人,便都不要他。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规范,都是从相应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经过概括而形成的,并用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 道德规范指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诚实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等道德准则。人们能够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为,就是善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恶行。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同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规范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不否认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任何先进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先前社会中的有积极和进步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是最先进的道德规范。
(三)活动:手抄报——《我们身边的道德与规则》
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并结合上网搜索下载的材料,加以点评与分析,以手抄报的形式刊出,并加以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