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高考的命题点主要有: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⑤追求真理、发展真理;⑥认识发展的规律。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设置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鉴别分析能力。设置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等考点命制主观题的概率增大。
复习中,依托教材,熟记原理,构建知识体系,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结合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获取的成果,说明意识的能动性;②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以及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作出的努力;③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说明实践推动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①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②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③上帝,当然也不会有④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这不仅驳斥了物种不变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荒谬性。
◆ 温馨提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⑤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⑥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⑦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⑧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⑨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⑩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温馨提示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 温馨提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二者不能混淆。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2)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无好坏之分。
◆ 温馨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规律无好坏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