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由引言及“感受挫折”和“战胜挫折”两个部分组成。
引言明确概括出本课的主题———挫折,挫折也像成功一样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挫折”从中学生普遍遭遇的挫折情境切入,分析了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分为“造成挫折的因素”和“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造成挫折的因素”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祝福祝愿”引出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经常是事与愿违,对挫折进行感知,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林肯的事例让学生感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其次,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用2008年我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和两个学生的事例,来分析挫折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教材108页设计活动来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再次,面对挫折情景,不同的人可能会持完全不同的的态度和看法,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教材用1981年美国金融风暴中弗莱克和乔布斯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得出人们对挫折三种态度。
第二部分“战胜挫折”包括“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四个层次。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战胜挫折,特别是要锤炼坚强的意志。
第一层次“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教材首先以中学生所经历的最为普遍的考试挫折感受作为引子分析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说明战胜挫折首先需要的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心态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挫折。正确地面对和接受挫折的现实,并将为人生经历的丰富和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只去一味地自责或找借口消极地对待挫折。
第二层次“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教材以挫折承受能力与人格特征有关,结合日本年轻人的性格存在缺陷的事例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孟子、苏东坡的名言,说明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障。教材引用爱迪生、张海迪和汶川大地震的材料下加以证明。最后指出一个人的顽强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练中增强的,指导学生培养坚强意志的具体做法。
第四层次“树立人生理想”:首先分析指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也是激励自己战胜挫折的途径之一。革命先辈方志敏的事例为证。现在我们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要把它与祖国、人民的命运及紧紧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1)挫折难以避免,普遍存在;挫折的积极作用。在课程标准三1.3中规定,“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只有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的道理,懂得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会经历挫折,才能在挫折面前保持正常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只有认识到挫折的积极作用,懂得挫折是人生征途上磨练意志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挫折孕育成功的道理,才能善待挫折,在挫折中奋起,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正确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了挫折之后,还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这样,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利用掌握的方法调整心态,冷静地分析挫折,找到合适的对策去战胜挫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受磨练,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而不至于在遇到挫折时感到一片茫然,或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采取错误的对策,导致因遭受挫折而给生活蒙上阴影,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
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辩证色彩,而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基本上是非此即彼,不容易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融合在一个事物之中。再之,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往往把挫折看作是坏事,怕遇到挫折,而没有想到挫折还有好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教学在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形成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的观念,就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情感脆弱和对挫折的容忍力差,已成为影响中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容忍力;必须就如何让正确看待挫折和如何战胜挫折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加强教师指导和自我引导,减轻挫折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通过对《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已经知道生活中有顺境与逆境,也知道生活中存在的挫折,并在生活中感受到挫折给人带来众多的消极的影响。学生想知道在生活中为什么产生挫折,挫折是否只是给人带来只是消极影响,遇到挫折时应该怎样战胜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