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康”新境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水平有高低。党的十六大报告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论断非常科学,需要深刻理解。首先,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所谓“总体上达到”,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由于我国的疆域大,经济发展必然不平衡,到2000年,我国尚有将近3 0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下岗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因此,“总体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均衡小康”。其次,我们目前的状况是“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属于低水平的小康。从逻辑上讲,没达到“富裕”之前都属于“小康”阶段。在以人均GDP为参照的衡量标准中,“小康”到“富裕”的指标跨度非常大,如果把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左右才视为富裕,那么人均GDP在800到4 000美元以下都属于“小康”这个大阶段。可见,在可计算的指标上,与“小康”对应的是一个很宽的数量区间。这就意味着“小康”在水平上就必然有高低之分。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属于刚跨入“小康”之门,还属于低水平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达到、进入“小康水平”之后还有个提高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的定位非常科学。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 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量变中质的升华。用“小康”这个指标描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邓小平的创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过去制定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在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蓝图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体系中,“小康”的含义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说到“小康”时,他使用最多的词就是“小康水平”。虽然他有时也使用了“小康社会”这个词,但是,其含意仍是“小康生活水平”。“小康水平”指的是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因此有时人们也使用“小康生活水平”这个词。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过一个对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量化的标准。其中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小康水平”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描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与改革的新目标,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是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康”还是“小康”,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扩展到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时,量变过程中已经带来了质的升华。你是如何理解“小康”的?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来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据统计,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鼓起来的“钱袋子”,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精起来的饮食,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大起来的住房,高起来的文化程度,长起来的人均寿命,热起来的假日旅游,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据此材料回答1~2题:
1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0年城镇为54.2%,农村为58.8%;2005年城镇降为36.7%,农村降为45.5%。这表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