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问题仔细看,众多信息在里面:
新华网北京2008年9月15日电,华尔街接连传来的重大新闻表明,始于次贷问题的美国金融业危机进一步加剧,有媒体认为那里发生了一场“海啸”。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向欧洲以及全球蔓延,10月6日全球金融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亚太、欧洲和美国等地主要股市均大幅下跌。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区经济之间难以完全脱钩,全球经济恐怕将不得不面对‘环球同此凉热’的现实。”
10月8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联合世界各国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减息,以遏制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十一央行几乎同时宣布降息。
布什当天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商会发表讲话时说,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系统性和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出作用还需要时间。……布什说,美国政府的措施足以发挥作用,美国人民可以对此抱有信心。他强调,政府采取措施不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拿出急效药膏,而是为了阻止形势进一步恶化。他还说,这些措施是促使经济恢复稳定的最终手段。
二、备考方向给指导,抓住重点细思考:
1、考查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认识经济危机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的危害,由经济危机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如30年代经济危机导致了德、日法西斯上台,以及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考查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思想,及罗斯福新政等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探讨避免与减弱危机危害的办法。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干预力度应依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3、通过对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美国与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危机的根源,探讨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
4、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途径。世界经济危机应有全世界来共同应对,为了自己国家利益,向别国转嫁危机的作法,只能使危机形势更加恶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如环境、资源、恐怖主义等问题一样,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应携起手来,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三、考点链接打基础,任凭试题花样出:
基本问题: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结果;2、重要原因: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3、直接原因:
(二)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经济危机:
1、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破坏性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4、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三)经济危机特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速度快、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后果空前严重(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
思路:(1、各国、世界;2、政治、经济、文化)各国:经济衰退(经济),阶级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政治),失望和反思(文化);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加紧对落后国家侵略,恶化国际关系,引发战争(政治);
如1929-1933年大危机影响:各国:经济萧条,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世界: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危机;国际关系恶化;(经济)资本主义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兴起;引发二战。(政治)
(五)危机应对: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纷纷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建立福利国家等;资本主义世界50-60年代出现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滞胀”,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调整经济政策,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福利开支;
(六)认识:
1、发生:经济危机发生具有周期性;2、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经济危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传染性和破坏性逐步增强;3、影响: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标志,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威胁资本主义生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实现发展的方式之一。4、应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无法根除;但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来缓解,如罗斯福新政,7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等;5、借鉴:我国要充分学习西方国家在克服经济危机上的丰富经验,同时又要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
(七)当前金融危机对策及启示:(注意结合政治学科)
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以危机为契机,实行改革;
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区域性集团作用;发挥大国优势和作用;调整旧的不合理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新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拓展问题:
(一)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1、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实践,促进当时经济发展,但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不利于扼制经济危机发生与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2、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3、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说明国家干预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当时一些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影响的广度、深度:
1、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初级阶段,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开始,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2、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或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6、20世纪70年代,区域集团化;7、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出现崭新局面;
(三)、经济格局演变下的大国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经历了由欧洲中心(英国)——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经济格局的演变往往是伴随着大国实力的对比变化而演变的,体现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背景下的英国、美国和日本关系的变化更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1.新航路的开辟~1945年: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1)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对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经济地位产生了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2.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分析二战对各大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影响,注意掌握美日、美欧关系等知识点。 (1)美日关系:美国独霸日本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2)美欧关系: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控制西欧的目的和影响。 3.20世纪70~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及西欧、日本的崛起的原因;日本、西欧的崛起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冲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主要了解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发展概况,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四)、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 (2)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3)思想:统治阶级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文化:文化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5)外交: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影响: (1)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主权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促使中国人关注现实、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原因: (1)内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主权不断沦丧;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外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影响: (1)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 原因: (1)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技的环境。 (2)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下的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应该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加入,趋利避害。 (五)、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全球化进程的关系 1.从清朝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历经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外交。 (1)把晚清政府时期屈辱的外交放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考虑,特别关注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中国未能把握住两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 (2)把握这一时期的特点。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他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新中国成立后,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 (1)比较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等知识点。
四、不靠猜题与押宝,关键能力培养好:
1.“l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J·汤因比的上述言论主要基于:①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到极大冲击 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走进了死胡同 ④与西方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状态,这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削弱
C.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加强 D.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3.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促使人们对经济指导思想与经济运行机制的思考与探索,以追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孟子所规划的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建立起来。每一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就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来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入错误。”(引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什么意义?依据这一思想所形成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又存在着什么问题?请指出为克服其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与措施。
(3)“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1978年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就经济指导思想与运行机制而言,你认为怎样才能保障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材料二 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2008年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现在金融市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纪律约束。20国金融峰会上,英国首相布朗和美国总统布什也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秩序。
材料三 (会对美国政府对这次华尔街危机的救市等反应),欧元太平洋资本总裁施夫说:“这项行动代表着这个国家迈向社会主义最大的步伐,标志着美国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对此也评论说,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一样,美国也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材料四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我国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同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投资建设……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努力,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努力,源自改革开放30年造就的抵御风, , , 险的强大实力和制度活力,源自我们党在危机面前统揽全局果敢决断的执政能力,源自我们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 amp;, amp;, nbsp; ------以上材料摘自新华网相关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严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美国是否“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请简要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性?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的基础上,对内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你认为中国能够积极有效应对危机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由材料时间可判断,材料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而言的,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分析各选项,①、②、④三项是容易判断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自由放任的管理机制,由于经济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不得不改变这种机制,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说自由放任经济体制“走进了死胡同”是符合实际的。
2.B [解析] 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面临衰退时,国家往往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在70年代危机发生后,这一办法却不灵验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两种经济现象,同时存在,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已难以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3.(1)以农为本,自给自足。
(2)有利于进一步解除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竞争”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自由竞争使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产生经济危机。
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3)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变为以市场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
(4)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经济指导思想,进行经济指导思想与运动机制的创新。(只要能够体现出经济指导思想或运行机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正确关系即可。)
4、(1)1930~1933年经济大危机。不同点:前者是由于生产过剩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出现萧条;后者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原因: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倾向与美元挂钩亦可)。特里谢的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
(3)否。罗斯福新政时已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并未改变国家性质。美国的救市等活动的目的是稳定金融秩序,恢复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4)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共性: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5)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采取在得力措施拉动内需(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有利因素:改革开放30年造就的抵御风险的强大实力和制度活力;我们党在危机面前统揽全局果敢决断的执政能力;我们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