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快乐大综合 | 快教园地 | 综合资讯 | 名师工作室
  资源下载 - 生物专栏 - 必修三 - 高考一轮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分章知识点归纳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0-1-19 23:01:16 点击次数:2282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分章知识点归纳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发现过程

①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 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

2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

合成部位

作用

赤霉素(GA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与反射弧

     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2)突触的结构特点: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来传递。传递过程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经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轴突→胞体)

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人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运动性失语症:当S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感觉性失语症:当H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4、动物激素调节

1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胰岛B细胞释放,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释放,升高血糖含量。

3)激素的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 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

这样的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

4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日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后者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它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部分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发育成T细胞,部分细胞在骨髓发育成B细胞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3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说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4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

5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

6)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注意:细胞免疫不能直接杀死抗体,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7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8)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源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引起的疾病。该病可分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另一类是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

4、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

1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存在部位: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

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

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四、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

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

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

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

 N 504010    N 200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S”型曲线

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Xt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S”型曲线: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在对待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

3 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五、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注意: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①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②能量流动的过程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传递

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

①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CO2                        燃烧

微生物

作用                   动物         植物                  

 


动植遗体及排泄物           化石燃料

 

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②信息传递的作用: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所具有的保持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于功能的协调。

六、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推荐资源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
2017年秋期新人教部编版二年....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
部编新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
人教最新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课....
人教最新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学课....
人教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作....
热门资源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工业....
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灭....
2009年福州中考英语24个话....
初中English记忆口诀大全
六年级英语上册毕业试卷(1)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近代....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坚持....
新人教版A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测....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错题....
热点专题: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备考....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控制到底是开环....
[上一篇]名题精解:生物必修3
[下一篇]生物必修(III)知识整理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