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载
- 综合专栏
- 其他
- 综合荟萃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
|
历史课堂教学魅力“情化篇”⊙ |
|
上传:刘文辉 |
审核发布:管理员 |
更新时间:2010-7-3 15:55:25 |
点击次数:1478 |
|
齐健:历史课堂教学魅力“情化篇” 时常听到一些历史教师抱怨:“学生不喜欢学历史。”难道学生真的那么厌烦历史吗?倘若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深入地透视一下,便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缺乏魅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课堂的教学焕发出历史本来的魅力呢?本文拟从情、趣、美等诸方面作些浅显的探讨。 论一:情化篇 论一探讨的是情感对于增强历史教学的魅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体现的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当人们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便会敏捷,工作效率高①。据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于诱使学乐于学习历史,便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生活中的一些至理名言,也反映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譬如“以情动情”、“情之所钟,金石为开”等等,都告诉人们“情”是能感染人,并转化为动力的。例如评书讲述的历史故事能征服很多听众,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其原因之一就是评书演员充分发挥了情感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工作正因为缺少“情化”,所以失去魅力。据笔者的观察,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不可谓不深,但是因其面孔象戴着一件“铁面罩”,毫无表情,教学语言也是几十分钟一个音调,既少迭宕,又欠起伏,结果,尽管教师用尽气力,但学生的注意力却总不能进入历史情景之中,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是典型的缺乏情感施教所铸成的遗憾。相反,如果教师的讲授充满感情色彩,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譬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教师倘若用悲愤的语气描述初中世界史教科书上那幅掩面而泣的《被迫向德军致敬的捷克妇女》插图,则会激起学生对法西斯匪徒的激愤之情。凡此充满强烈情感色彩的讲解,必定会以情动情,令学生深受感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由此可见,教师是否饱含感情进行教学,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情感”教学,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应依内容而异,须有分寸。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内容实际上并无深挚的情感,态度冷漠,那么,硬性的单凭华丽辞藻与过火的动作和表情堆砌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所谓“情感”施教,只会徒然令学生感到可笑和反感,失去历史应有的真实感与严肃性。 此外,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必须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育心理学认为,一味的严肃紧张只能导致学生脑细胞疲劳,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根据“乐而不疲”的道理,轻松愉快,兴致勃勃,不仅不致疲劳,而且能够活跃思想,增强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②。近年来,在苏联新崛起的“合作教育学”则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理解孩子,要懂得孩子的感情,要知道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了成绩希望受肯定的赞扬,有了失误愿得到理解和同情。因此,应从教学方法中排除强制。事实上,诚如有的教师所体会的那样:“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挫伤。”③所以,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情化”应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且广而言之,它也是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应予以充分注意的问题之一。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便是我们在探讨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中强调情感因素的根本所在。 关键字: 齐健 ⊙该文章转自[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Article/HTML/9381.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