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人
类
工
作 |
1818.5.5.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犹太律师家庭)。
12岁时进入特利尔的威廉中学。 |
少年时代立下宏志:“为人类工作”
良好的早期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
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博士俱乐部”。
1841年春,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青年时代思想转变: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
1843年夏,马克思与燕妮结婚。
1843年秋,来到巴黎,与德法工运领导密切联系,主编《德法年鉴》。
1844年春,出版《德法年鉴》,提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 |
第二次思想转变: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
伟大合作 |
开始 |
1844年 |
合作 |
创建革命理论 |
1844年《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
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黑格尔辨证法。
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
创建革命政党 |
1846年,在布鲁塞尔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欧洲国家建立支部;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
参加革命斗争 |
支援法国等国家工人购买武器;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 |
贫困生活 |
政治上遭迫害和驱逐(德国—巴黎—布鲁塞尔—巴黎—德国革命—巴黎—伦敦)——生活十分窘困;
对革命抱必胜信心——始终以革命事业为第一生命。 |
投身革命 |
创立领导第一国际 |
背景 |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深入研究,作了大量准备 |
活动 |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1876年解散。
马克思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始终是协会的领袖和灵魂。 |
支持帮助巴黎公社 |
革命期间,马克思给予支持和帮助;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本质,赞扬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有力回击了阶级敌人对公社事业的造谣毁谤。 |
关注东方民族革命 |
主要揭露欧洲列强的侵略行经,赞扬亚洲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
《资本论》 |
写作概述 |
1842年,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问题;1861年,开始《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出版第一卷。
第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
意义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
晚年 |
1883.3.14.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悲称“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
评价 |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第一国际;支持巴黎公社运动;关注亚洲民族革命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