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人灵巧,岩生宝——一个小山村的治理水土流失案例
石城县珠坑乡坳背村,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村,全村389户1768人,仅有农田822.3亩,人均土地面积仅0.46亩。山地主要为易风化、且年年层层剥蚀的紫色页岩,面积达1020亩。每逢下雨,表层风化的紫色页岩土大量倾泻而下,造成农田被毁,使本已贫困的村民雪上加霜。
1998年春,石城县水保局把坳背村列为“珠坑小流域”重点治理区,对其进行资金、技术扶助。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推出“局里投资、村民出劳力,联合开发紫色页岩”的方案。至今,县水保局分两批投入资金共6万多元,组织专业队爆破紫色页岩。爆破一年后,含磷、钾量较高紫色页岩很快风化成土壤,村民出力将其整理成水平梯田,春季种上烤烟或西瓜,秋季栽上红薯或花生、大豆。事实证明:山上种的烤烟、西瓜、红薯、花生、大豆等作物,不亚于平地田种的作物。逢雨水多的年份,山上的作物还要好于平地田中的作物。秋季作物,红薯产量最高,收成最好。初期,村民都是将红薯加工成淀粉,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不高。后来,该局与珠坑乡政府联合出资,兴办了“小蜜蜂红薯加工厂”,将红薯制成红得可爱、鲜美可口的红薯干。仅红薯人均增收达95元。经过4年治理,共开发紫色页岩706亩。紫色页岩在爆破后风化成的土壤上,栽种了烤烟、花生、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使原先贫穷的坳背村民人均增收276元,光秃秃的紫色页岩山地变成了水平梯田,地表径流得到层层拦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非常显著,受到当地村民的啧啧称赞。
以该村村党支书伍小红为例,他家有2亩紫色页岩风化地,烤烟收入每年每亩1300~2000元,秋收的红薯、大豆、花生等收入每年每亩400元左右,2亩地年收入约4000元,紫色页岩风化地,人平纯利约500元。该村约有一半的农户,平地田里的收入和山上紫色页岩风化梯田的收入基本相等。紫色页岩的开发使一半农户的经济翻了番。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这是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的“141”绿色工程中的四大体系之一,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之后,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而又实施的一大绿色工程。该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个省级行政单位造林2000万公顷,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
从“江南沙漠”到生态赣南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历史上的赣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近百年来,由于受战争的创伤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大量植被遭到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赣南森林覆盖率仅43.6%,荒山面积近15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达1600多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6%,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了近两米!由于林业生态遭到破坏,赣南许多地方山光水蚀,灾害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