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生态化和特色化
现代城市应具备两个属性:一是生态化;二是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和谐、高效与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高效是城市生态系统在极小的范围内创造大量财富,有惊人的生产力。城市特色是城市本质的表现,是城市景观艺术和居民精神气质的统一,是城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建筑风格、市政风采、园林特色的总和。城市特色主要表现在城市的整体上,体现在街道广场、海滨湖畔、建筑群体、人海车流的连续景观上,通过极目远眺、漫步观赏、沿途浏览,给人深刻的、难忘的印象。
二、北京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
在北京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有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和西部的争论。后来决定放在旧城,加速了旧城的改造。60年代有拆城墙的争论。结果除保留几个典型的地段以外,把旧城墙拆了,建成二环路和地下铁道。一些牌楼、门洞的拆迁也有争论。
进入80年代,北京保护与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集中反映在建筑层次上。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尤其是从前门经天安门、故宫、景山到钟鼓楼的中轴两侧,在学术界的呼吁之下,1985年北京市出台了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提出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把建筑高度的控制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长安街、前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故现在的高层建筑大都在城市的边缘,形成了中央低、四周高的盆地景观或者马鞍形景观
三、我国城市的发展
我国城市规模的大小分类。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建国初期,中国城市只有58个,到1952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只有9个。自1978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