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视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通过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的建构,逐渐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案例 1 面对百万巨款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有百万元巨款,你会干什么?
学生们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要买一栋别墅”,“我要买汽车”,“我要去投资”……五花八门的答案就这样出现在课堂上。
在学生过于“生活化”的回答之后,老师又问:“大家对消费非常在行,那么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样赚来这百万元钱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而 后
老师在投影幕上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代人买奖券获 500 万大奖后……》。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同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答案出来了。教师也不正面给答案,只是等到学生急于知道真实结果时,教师才出示“代买人主动告知委托人获大奖”的事实。此时,学生一片静默,但教师看的出,学生所受到的震撼不小。
评析:
此案例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在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得到暴露和展现。面对几百万巨款应该怎么做?在这中间出现了几种人——有主动告知的、有冒领的、有报警的。老师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每个角色中去选择,让学生在纷杂的观念碰撞下,学会判别取舍。最后通过事件真实情况的展现,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尊严和崇高,给学生心灵以震撼。
本案例中的教师为引领学生们确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平,不是批评错误,而是从正面展示引导,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案例 2 带泪的呼唤
一位教师在执教《保护珍贵动物》时,先播放了一段学生非常喜欢的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之中。接着这位教师在说了几句简短的过渡语之后,又播放了一段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录像。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母豹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时,同学们已经泣不成声,尔后,便从心底发出了代表各种珍贵动物向人类忠告与求救的呼唤。这种句句带泪的呼唤,引起了师生的心理共鸣,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珍贵动物的强烈欲望。
评析: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教师的言语说教,也没有教师刻意的形式组织,有的只是教师所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教学录像资料,还有基于这一录像资料而产生的忠告与呼唤。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得到的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双重建构。当学生发出一声声带泪的呼唤时,教学目标也已水到渠成。
案例 3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按“感受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三个环节展开。在感受挫折环节中老师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三个人物。问:“上面三个人物
你们认识哪几个?”然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谈谈对他的认识。这样自然归纳出:这几个人物的成名有个共同点——都是经历了挫折。接着,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面对 50 分考卷。然后提问:“他在想什么?”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进一步提问:结果各会怎样?于是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挫折的两重性。接着老师安排了“体验挫折”环节,模拟“实话实说”电视栏目,由学生小记者采访同学、老师。这时, 戴 老师敞开心扉和学生们讲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于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真正敲开了学生的心扉。一位女生在谈到自己考实验中学落榜时,当场流出了真情的泪水,哭出声来。一时教室非常安静,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师生们送给她的鼓励。在学生们讲完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后自然渴望战胜挫折。于是“应对挫折”环节自然引出, 戴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队(红、黄、绿、蓝)分别找出应对挫折的方法。接着红队用小品的形式、蓝队用漫画的形式、黄队用讲述个人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找到的克服挫折的办法,绿队更绝,他们的代表先用小提琴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曲。在同学们的啧啧声中,由小记者提问:你是如何练成这么好手艺的?自然,学生以身说法,谈了适合自己的抗挫折的办法。在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克服挫折的办法后,小试牛刀,老师呈现前几天在“知心姐姐信箱”中收到的一封求助信,运用已掌握的克服挫折的办法来帮助她。最后以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
评析: 在导课 时
老师选用了同学们熟悉的人物,使同学们有话好说,很快进入关于“挫折”的话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让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用“面对 50
分考卷”让学生充分述说,更好地理解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在学生初步了解挫折以及挫折的两重性基本知识后,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挫折,必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当师生互动敞开心扉,当学生用泪水表达出真切的感受,以及课堂上鼓励的掌声响起时,这一点已经做到了。师生情感有了交流体验,心灵有了真正的触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作了铺垫。教师将重点放在接下来的“应对挫折”环节及“牛刀小试”中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运用。在课堂上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意义。面对事物的两重性,不回避其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而是以发挥其有利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突破口。这就是这节课最精彩的一幕。
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满谬误。
——卢梭
思考题:
1 、新“课标”提出“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该如何贯彻?
3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指什么?优先目标又是什么?
4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当学生表达的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观点或学生的观点与正面的价值取向相悖时,老师应该怎么办?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联系生活实际,需要做到:
1 、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2 、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生活意义。学生并不是一张让老师任意泼墨的白纸,他们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社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新课程倡导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教学的天地广阔了。“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成为新的思想品德课的一种追求。
案例 4 寻找英雄
2003 春天,“非典”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有人恐慌、有人微笑、有人战斗、有人退却、有人无奈、有人无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真实的生活。有教师安排了《寻找英雄》的活动教学。
课前,以“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把全班同学分成“医务人员”、“媒体记者”、“其他行业”、“我最亲近的人”四个小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途径搜集到许多“非典”时期的感人事例。
钟南山院士把最危急的病人揽到自己的医院。他说:“我们研究所好比扫雷班,在遇到‘非典'这片雷区时我不扫雷谁扫雷?”许多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非典”第一线进行采访,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这个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力争尽快研究出它的病原体;艺术家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筹备最强大阵容的晚会;我们的老师齐动员,时刻向我们传达防“非典”的各种知识;还有我们的家长,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道:以前经常抱怨妈妈不关心我,谈起其他的家长总羡慕不已,现在回想起来好惭愧……
评析:
“寻找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因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真谛,让学生的心灵走进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案例 5 女排夺冠再现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几位教师在“丰富多样的情绪”的课中,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刚刚结束的奥运女排夺冠事例。
师: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得了阔别二十年的奥运金牌,重新登上了奥运冠军领奖台,那份喜悦让女排姑娘们激动不已,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兴奋与自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夺金之路吧——(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教师依次点击比赛进程,询问学生,随着比赛进程的变化,你的心情如何?)
师:中国女排连输两局时,你的心情如何?
师:中国队连扳两局,打成 2 : 2 平时,你的心情又如何?
师:第五局最后关键时刻,四号位张越红有力一扣,强攻得手, 15 : 12 ,中国女排反败为胜夺得奥运金牌的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紧张、焦急、兴奋”等不同的感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 …… (出示课题)
评析: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教学的真实可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入是从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中国女排姑娘奥运会夺冠的兴奋点入手,当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次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便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确实那场比赛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淋漓尽致地考验了每一位观众的情绪,那种记忆是深刻的、持久的、也是令人久久回味的……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当晚,这种零距离式地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在这一片段中奥运赛事及学生的体验就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教学资源。
案例 6 话说赞扬
这是一节省优质课中的片段,执教的 张老师用的是湖南版的教材,教材中有一块“赞扬与鼓励”的教学内容。但教材正文只有三行 96
字,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 张
老师以“话说赞扬”为主题,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撤掉了课桌),用实话实说、聊天的形式,在不经意中导入新课。以下是“实话实说”教学板块:
师:你给过别人赞扬吗? 你给别人的赞扬多吗?(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学生承认自己给过别人赞扬,但并不多。)
师: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前面已调查),但我们给别人的赞扬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 1 :别人给我的赞扬少。
生 2 :这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有些人不喜欢去赞扬别人。
生 3 :“物以稀为贵嘛”,赞扬多了就不稀罕了。
(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谁是谁非,而是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师:按照这种说法,赞扬是一种等价交换吗?你给我多少,我给你多少?
(学生众说纷纭:赞扬别人是一种快乐,你快乐,我也快乐;赞扬应该是一种互动,不是一种交换;我赞扬别人,那是因为我有一双慧眼!)
师:赞扬与个人的性格不无关系,那么赞扬的话是说出来好呢?还是放在心里?
(这时学生的参与欲已无法抑制,有人说到“赞扬的话说多了,会有种拍马屁的感觉”。)
师:“你的赞扬,别人不领情,你认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师:“我知道赞扬很好,但我不知道怎样去赞扬别人,那怎么办?”
……
评析: 在这节课中, 张 老师通过“认识赞扬”、“学会赞扬”、“送出赞扬”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张
老师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极为自然的聊天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聊的是学生的生活,“你给过别人赞扬吗?”“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吗?”“赞扬是一种等价交换吗?”
…… 交流的是师生的经验。这种交流关注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关注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赞科夫
思考题:
1 、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2 、教学中你有过尝试“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来共同讨论的经历吗?请举一例说明。
3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一张让老师任意泼墨的白纸。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
4 、有人认为,既然要依据学生生活和“课标”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完全抛开教科书,忙于学习素材的搜集与加工。你认为这样可取吗?为什么?
5 、案例分析:
田 老师在讲述《情趣与兴趣》时是这样开始的:
师:从小学到初中,你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化?你们觉得哪里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不适应初中生活的地方?
生:有。学习的科目多了;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十几里路非常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严格多了……。
师:这样一来,你们是不是觉得“生活变得没有滋味”了(唱)?为什么?
生:不是。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
师:那你们喜欢做什么?
生:踢足球,写毛笔字,绘画,打篮球,养花……
师: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情趣,我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生活……。
你认为案例中的“聊天”教学形式有什么可取之处?对案例中日常生活琐事进课堂你有什么想法? 三 引导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过去许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为被动地聆听、回答、记笔记和做统一整齐的练习,搞得学生“昏昏欲睡”。新课程则要求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指引下的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
1 、不搞强制灌输,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以及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而不至于成为“学习的文盲”。
2 、创设合作性互动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彼此的知识、情感、能力与觉悟,激发更深的体验与思考。正如专家所指“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发生的资源的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野的过程;借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
3 、引导探究学习
我们不仅要运用好书本上安排的单元主题探究,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确立讨论的主题和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成长与交往中的问题,在合作和探究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道德修养。
相信,当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
案例 7 兴趣广泛是好是坏
在 刘 老师执教的《追求高雅生活》课中,精彩的学生辩论的场面深深地留于脑海。
师:经常有家长反映,我这孩子喜欢游泳、喜欢打球、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就是不喜欢学习。兴趣广泛是好事?如……;是坏事?如……(很具煽动性)。怎么办?建议通过辩论方式来探讨(屏幕示辩题:正方——兴趣广泛是件好事
反方——是件坏事)。在 2 分钟的准备中,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分组讨论中,气氛热烈,有些同学还不时的在纸上做着记录。
辩论正式开始后,马上有个女同学站起来发言,(情绪高涨,声音洪亮)“我认为兴趣广泛是一件好事。因为……”。接下来发言的反方辩手是位男同学,他毫不示弱:“我们反方认为兴趣广泛是件坏事。因为……”看来双方同学都作好了充分准备,踌躇满志。接下来是自由辩论时间,老师宣布完规则后,由反方同学先开始:
生 1 :我们反方认为盲目地扩展自己的兴趣,就会一事无成。这样对我们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
生 2 :正方认为兴趣广泛能促进人的求知欲望,使智力得到发展,应该是一件好事。
生 3 :这么多的东西,学得过来吗?
生 4 :我方认为培养兴趣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能学得更有兴趣。
……
生 8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科学和艺术,人类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没有兴趣爱好,或兴趣很少的话,跟动物有什么分别?
师:注意不要搞人身攻击!(“轰”的一阵笑声,之后是短时间的沉默)
师: 反方同学呢?(沉默)就这样被攻击倒了?(笑)
按照规则,辩论由正方同学继续……
评析: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一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就是说,老师不要把 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教给学生去讨论。
本案例中 刘老师选择了“兴趣广泛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观点进行碰撞。“水荡乃生涟漪,石击乃发灵光”,在辩论中让学生感悟、明理。我们看到在课堂上活跃的是学生,当老师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的时候,同时也交给了学生更多思考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我门看到了学生精彩的一面。这给我们的启示应该不少吧。
案例 8 我与青春有个约会
在省思想品德课研讨会上, 董 老师的《我与青春有个约会》留给我们一些思考:
师:在“青春调色板”中(大屏幕显示)请用一种颜色描绘你所理解的青春。
生: …… ,
(出乎意料,学生们的描绘很精彩,他们从正面去描绘了青春的多姿多彩,表达了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在大家为青春高唱赞歌之时,有同学突然站起来说)
生:老师,青春也是灰色的,甚至黑色的。因为青春时期也有很多烦恼,很多问题、很多不开心的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恍然大悟似的,一时议论纷纷。教师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发学生对青春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的思考。)
师:在青春时期,有哪些忧虑和烦恼,下面分组讨论把青春期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都写在纸上,两分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此时,小组讨论异常热烈,同学们兴奋不已,每个小组都写了不少,似乎觉得终于有一吐为快的机会了。)
甲组:与父母较难沟通,有时与父母会发生口角;同学之间有时很要好,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乙组:脸上老长痘痘,怎么也去不掉。
丙组:看到异性同学,不大方,总有些拘谨,特别怕同学讲闲话,不知如何相处为好?
……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但时间有限,我们只挑最具普遍性的问题(黑板板书:生理上的,如脸上长痘痘;心理上的,如异性同学如何相处,如何比较好的与父母沟通)在课堂上由大家讨论,一起帮助解决。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噢。
……
评析: 在教学中, 董 老师围绕“青春”这个主题,设计了三大板块:青 春调色板、青春进行时、
青春畅想曲,既让学生感受青春的绚丽多彩,把握欢快的青春节拍,又帮助学生坦然面对青春的烦恼,为安然度过青春期做准备 。在这个 案例
中,比较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学生用一种颜色描绘所理解的青春,学生的语言是精彩的,感情是深刻的,学生的不同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相互感染。
二是教师有意引发学生对青春期问题与困惑的思考,从学生“兴奋不已”,“每个小组写了不少”,“似乎是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的情形中,我们进一步看到学生急于想解决的心理。老师“透视”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把讨论中产生的一些典型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交于大家讨论,互助解决。在此,教师的策略是:借助同龄人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教育。这种互助合作比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更有吸引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由此可见,让学生互动合作在此案例中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案例 9 走近税收
这是一节思想品德活动课,授课的是年轻的陈老师。她结合全国税法宣传月活动而选择了这个主题。这个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走向社会的能力。以下是
陈 老师所作的案例描述:
(一)导入课题(由学生主持人导入)
(二)组织活动
1 、视图分析:
“从身边讲起、用图片说话”。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欣赏一些建设成就的图片,分析当地财政收支图表。感知税收的重要作用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探究园
( 1 )小记者做课堂采访:《我身边的纳税人》
哪些是纳税人?纳的是什么税?纳税怎么计算?
( 2 )问卷调查的负责人反馈:《本地居民的纳税意识调查情况》
展示其中 3 道问题的统计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本地居民有依法纳税的认识,但依法纳税的自觉行为欠缺。
( 3 ) 6 位同学表演情景模拟剧《税务工作者的烦恼》,播放采访录音《税务工作者的心声》,揭示有关“纳税”的错误观念。
( 4 ) 小组讨论与探究:《“征税难”的原因及对策》(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这个环节问题的难度已大大降低了,所以学生的发言十分积极。)
3 实践坊——在第 14 个税法宣传月中行动起来。(提示:
可用文字包括口号标语、给纳税人的倡议书、给税务局的建议书等。绘画、谱写歌曲、行动构想等方式 先小组能根据成员的特长选定一种方案,之后着手设计。大约 4 、 5 分钟后教师根据时间挑选几组的成果向全班展示。)
(三)结束语:老师送给学生一句话:“课堂有限,社会无限。”课后请同学们登陆有关网站,如中华财税网(
www.china-tax.cn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www.zj-l-tax.gov.cn )等了解税法知识,为参加税法知识竞赛作好准备。
评析:
课前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接触面,开阔视野。最重要的是整和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走向社会,走向了无限的拓展空间。因此,本案例的成功在于:通过“采访——反馈——表演——剖析——探究”这条线索,把学生的生活与社会,把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连锁在一起,使课堂教学跳出教材,冲出教室,学习的天地更宽了,在广阔的天地中学生作了成功的自主探究。
陈 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提到:由于学生平时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缺乏指导经验,真正去搞调查问卷,采访时走了一些弯路,课前准备耗时较多。当然,这是一种可喜的反思,毕竟我们已经走出了这一步。
案例 10 保护小河环境的措施
这是一节《依法保护环境》的探究性汇报课:
师:同学们,第一小组的同学用自己的调查和分析,把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请大家也为保护我们学校门前的这条河的环境出出注意。
生:可以在垃圾堆旁边设一个警示牌,要求周围居民保护环境,不乱倒垃圾。
师:这是个好主意。
生: 我看可以派专人巡视,看到有人乱倒垃圾,即时劝阻或者罚款。
生:我看罚款还不如罚他义务保洁一星期。
生:我觉得这样是防不胜防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在废物利用上下工夫。
师:这个观点很新颖。
生:我认为防止乱倒垃圾当然必要,但如果从减少垃圾入手更好。像漫天飞舞的一次性塑料袋,我们完全可以少用或不用。
生:对,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公益广告“这也是菜篮子工程”,说如果中国 3.7 亿家庭都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出一星期平铺起来能覆盖整个国土。
生:我们干脆发个倡议,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动员父母买菜用“菜篮子”。
师:这个建议太好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参与环境保护既是我们青少年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评析: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本案例中老师提前布置调查周边环境,在学生忙碌了一段时间后把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作了交流汇报。针对发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来探究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探究中相信在环保问题上我们的确有事可做,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并以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落实探究的目的。探究式的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究的体验中,扩展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了自我成长的需要。
学生自己单独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罗杰斯让
思考题:
1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教师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
2 、对小组合作学习呈现时机问题,你有何高见?
3 、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过哪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请结合一个实例分析它的利弊所在?
4 、安排调查前,教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5 、案例分析:
在悦耳的背景音乐《青春舞曲》中,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呢?不久,有的开始奋笔疾书,看着他们自信的面容,我为我的精心设计感到自豪。第一个学生要求发言,谈到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我及时地予以肯定。接着,更多的学生站起来谈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变得很活跃。这时,我注意到第一排的一个女生,她悄悄地举了一下手,但很快又放下了,随后和自己的同桌小声地说了句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她一定有自己想说的话。我走到她旁边,诚恳地做了请的姿势。“老师,你总在让我们说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您不讲一讲您自己的青春经历呢?”
如果你碰到类似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不再是口若悬河、惟我独尊的演讲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要求教师:
1 、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体验
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体验,需要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身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思想品德课。
2 、重视实践中的体验
充分认识到学生最好的体验是实践。“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品德实践,是不能形成品德行为实践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参与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
案例 11 感受恩情
这节课的内容是“孝敬父母”。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重达 3 公斤 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两个男同学站出来表示愿意尝试。教师把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两个同学的肚子上,然后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内走三圈。两位同学明显地感到吃力。在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中他们又站在了讲台旁。然后教师请两位同学说说感受。一位同学说:“肚子感觉老往下坠,很不好受,我出生时超重,
9 斤多,做母亲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学则说:“让我走三圈没问题,如果这样子让我绑上十个月,那我可吃不消。做母亲真伟大,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这两位同学天真无邪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掌声) 评析:
这个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把学生置身于某一情景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母亲如何如何伟大效果要好的多。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仅仅是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大到了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无需教师过多繁琐语言说明,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之中。
案例 12 青春是一只乌龟
李 老师在上《畅想青春》这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根据 26 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课堂上, 李 老师安排学生 5
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走下讲台了解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 李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只乌龟,以为他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提醒他要参与小组活动。
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小写的 n ,是一扇又一扇的门等我们用智慧去开启;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 M ,是一座又一座的山,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去跨越它;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 Y ,是一个人生岔路口,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的同学说青春像大写的 J ,是一把萨克斯乐器,能奏出悦耳、动听、浪漫的音乐……
这时,刚才画乌龟的同学的手也举起来了, 李
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请他上了讲台,他就在黑板上画起了乌龟!老师有些失望,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当他停笔后,老师问:“你认为青春只是一只乌龟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详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我们的青春。”听着学生诗意般的话,这 时的李老师也忘情地说:“老师也愿意做这只健康、有活力的乌龟。”
评析 : 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下了三个“假如”:“假如我看见那个学生画乌龟,我以成人的眼光马上否定他,或对他提出批评;假如当他高举起手,急于想表达时,我却因怀疑他的能力,而不给他机会;假如他在黑板上,画那只我认为会影响课堂氛围的乌龟时,我阻止了他。那么,一个精彩的瞬间,会因我的主观武断而错, 过!, ”的确,“青春是一只乌龟”这是多么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呀!
&nbs, p; 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案例的成功就在
于 老师能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案例 13 “洗”出来的感悟
在上《孝敬父母》这课时,老师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手或脚。就此写一篇感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
情感回放:请一位同学读自己的感受。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所有的学生都沉静在自己的经历当中,尽管有诸多的不习惯和羞怯,但家长们粗糙的手掌还是令他们吃惊与感慨,甚至终身难忘。
情感回应:老师读了一位家长的回信,信中家长的意外、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会这么认真地为我洗手。谢谢你,我的孩子。”“我觉得我的儿子终于长大了,他已经会照顾我了!”“你洗得真好,我希望能一直享受下去,但我怕你辛苦。”……学生们齐刷刷鼓起了掌。连平时最“酷”的男孩子也鼓得起劲。几个女同学已经在悄悄的抹眼泪了。
情感辩白:播放一段家长与孩子各自诉说苦恼的录音。请学生就这段录音谈看法。平时对于父母与自己的种种“冲突”学生有着许多的看法,有时甚至不免偏激。可是在这课堂里学生们非常客观地分析着矛盾冲突,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大部分的办法是针对自己的要求:尽量理解父母的苦心,不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替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关心父母,多做家务事……
评析 : 至注意到的学生非常少。思想品德课承担着直接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这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弥补“道德实践”这一课。案例中的“洗”不仅洗去了父母手上的污垢,也洗去了孩子们心灵上的污垢;不仅填补了父母情感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补上了孩子们道德上的空白。如果说我们的书本可以将孩子们带到伊甸园的门口,告诉他们这里是道德的天堂,那么“道德实践”就是升华的天梯。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
思考题:
1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设置角色模拟、小品表演、竞赛活动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易造成课堂的失控。在课堂教学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应怎样协调,请谈谈你的看法。
2 、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不是专职的心理辅导员,而教材中的重要一块是有关心理健康的。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与心理辅导的技术呢?
3 、案例分析:
⑴ 在《我与青春有个约会》中有个环节叫“青春调色板”教师要求学生用一种颜色描绘你所理解的青春,以下是学生的一些描述:
生 A :青春是红色的,青春热情如火,朝气蓬勃。引用费翔的一句歌词:我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
生 B :青春是蓝色的,青春放飞理想,犹如放飞蓝天的白鸽。我们拥有太多的蓝色的梦。
生 C :青春是绿色的,绿色是生命本色,她象征着青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孕育着勃勃生机。
请你也来参与续写两条。
⑵
这是一堂省优质课中的片段:一群头戴画有稻谷、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人、狼、草……的同学们正在快乐地游戏着,哦,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飞快地传来传去,他们在干什么呢?噢,原来他们正在精心编织一张“生命网”呢,当这张红红的“生命网”高高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感悟到了: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老虎死掉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
请简单评述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意义。
5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教师通过电化教育设施制作思想品德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思想品德资料,利用多媒体授课,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界积极推进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6 、社区课程资源。校外尤其是社区的课程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以及少年宫中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活动。社区中丰富的思想品德人力资源,如思想品德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不同职业的居民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思想品德素材和品德教育见解;社区居民的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等。在利用社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时,可以广泛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在巩固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有很大鉴别作用。
1 、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首先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利用与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每种课程资源对特定课程目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利用与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本身具有多质性的特点,这使得同一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资源,认识与掌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寻求最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
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等。类型的开放性,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空间的开放性,指不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利用与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法,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法,协调配合使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利用与开发。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文化遗址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与开发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 、系统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的探讨以及普通教师的参与,有条件、有步骤地进行。盲目开发课程资源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我们不仅要开发,更要去利用,充分利用己开发出来的资源,避免重复开发。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够进行深层次研究,但其研究往往理论性太强,甚至与具体实际教学情况脱节,难以体现各地特色。普通教师具有丰畜的实际教学经验,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利用与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但理论水平欠缺,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与课程目标一致。必须将这两个方面的开发结合起来,使课程资源既能紧密贴近课程目标,又能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个性。
此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原则:综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有五种基本方法: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利用与开发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三)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可以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开发和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
1 、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说彻底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固然,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来利用。教师要以自身独特的风格,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的“教材为本”的一元课程资源观,建立大教材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将本地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等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的的利用之,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2 、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做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去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为此,我们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等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以实践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3 、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合程度。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辟一切信息渠道,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形成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就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学校首先要积极开发自身的校本人文资源,让敬业爱学的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建好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音像资料库、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以求不仅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料的选择,而且还能满足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从而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联接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络传输机构 乃至于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观看演出、体验生活等提供方便,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进度等,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4 、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随着现代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中学生与家长、与师生、与他人交流的面也在不断地扩大。由此可见,师生、家长、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地加强。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中,作为课程资源一部分的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具备了课程资源条件性和素材性的双重性。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教师所储备的课程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有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四、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坚持正确思想导向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想性 ,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切忌唯学生论,一切都按照学生的意思来组织教学活动是错误的,在有些课堂上老师的课堂被学生牵引着,气氛很闹,但思想性在哪里 ?
学生通过这一堂课有什么新的体验与感情,恐怕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活动课,最没有实际意义的课。同样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就是课程资源不要太“烂”,选取的课程资源要有思想性,要与教育教学目的相结合,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服务。第二就是课程资源不要太滥,选取的课程资源在一堂课里无需太多,要有精品意识。
2 、以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为主体
学生是课程资源,根本原因是学生是课程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的存在是课程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从理论上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课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课程来实现建构课程的意义。从表层看,课程由特定的社会成员即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或教师设计,但从深层看,课程由学生创造的。课程实施并不完全按照设计者预定的发展路径,不同的课程实施者和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实施过程 .
学生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课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不应该把学生看成课程和教材等毫无保留的接受者,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因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时,千万不要随意将学生、家庭的个人隐私当作课程资源来利用,这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教学不利。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改革。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拓展不够,对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乡土知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熟视无睹。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们应该也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有的新课程实验地区,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象也仍存在。如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上一堂课的内容,十几分钟就讲完了,下面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实际上就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活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而忽视对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物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这样造成了课程资源在结构上的缺失。如果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那么教学仍然会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这不仅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往往会导致教学脱离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学生难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附录 1 :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前,他布置学生们回家做一个实验。实验分三步,首先测量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开水龙头洗手(以 10 秒钟为基数计量),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缓一点流出,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用水量是多少;再比较两次小水量洗手的用水,算出每次节约用水量。三天后上课 时 老师让学生一起算算:如果每人平均每天洗 4 次手,一天、一个月、一年可节约多少用水?全班 54 名同学一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当学生们看到 68 吨左右这个数字时都惊讶地发出了感叹。
附录 2 :
老师在“帮助残疾人”的教学中,他并不是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如何帮助,而是搞了一个活动“模拟特殊角色,体验别样生活”,让自告奋勇的学生扮演残疾人,要求盲人上厕所、瘸子上楼梯、聋哑人问路。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其中一个扮演盲人的女同学说:“我摸着墙壁向前走,好害怕掉进粪坑,当旁边保护我的同学把手递给我时,我紧紧抓住了她,才放下心来。因此我想残疾人是很需要我们帮助的。今后我看见盲人过人行横道线这样的事,我一定会主动把手递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