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标解读、教材说明和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模块和专题
在前一段我们市里举办的通识性培训中,对课程设置已经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因此大家对“模块”和“专题”这两个词并不陌生。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也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设置9个历史学习模块
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一方面,每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理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如,先教《历史(Ⅰ)》,再教《历史(Ⅱ)》《历史(Ⅲ)》;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标》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