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详案)
瑞安市第五中学 虞文林
■ 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在浙江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 “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教学理念和方法:
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方法:
1. 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 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
3. 情景教学:影视资料、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见解。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流程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