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革命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 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③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与作用:
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内 容: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①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④在分配制度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
作用: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②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③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
②要遵循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规律。
4.“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⑵.“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