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让人关注 |
|
前不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博士带领一批研究生,作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心理调查的课题。该课题覆盖了北京、山东、广东、四川、河南、甘肃六个省(直辖市)。其调查结果让人关注。
在接受调查的初一至高三的3000多学生中,躯体问题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19%;心理焦虑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27%;人际关系敏感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31%。强迫、冲动行为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为45%。可以看出,行为问题高出约45%,比人际关系、躯体和情绪问题的31%、19%和27%更为严重。
张建新博士不无忧虑地解释说,当行为问题(又称强迫冲动)严重时就会爆发不安全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当高达45%的未成年中学生都隐藏有不安定因素,那已经不是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份调查结果反映,强迫、冲动行为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症状:常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动作、言语和想法,并伴有焦虑的情绪。这些行为常常带来困扰,尽管努力去抑制这些行为的发生,却无法摆脱它们带来的行为、情感方面的痛苦。
自我特征: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可能会突发伤人、自伤的行为。
家庭与环境特征: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完美的机器人,堆积大量重负,“抹杀”童年快乐,使他们过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
行为机制:当外部要求过强,比如与父母无法沟通、以苛刻的外部行为标准等时,焦虑的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依然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健康的反应呢?张建新博士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原因,他认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
首先,个人生活事件中就常常包含学习压力、异性交往、老师态度、父母代沟、同伴矛盾等,这每一项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不和谐甚至紧张的个人生活环境,势必会产生心理问题;
其次,家庭生活中也包含有很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事件,比如住房条件、长期与父母分住、父母离异等。
再次,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贫富差距、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里经得起大的冲击?
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范例很多,我们都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报道一个叫扬扬的孩子,因为无法忍受父母的离异,用她那稚嫩的手写下绝笔书后,跳楼自尽,结束了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这种看似故事的现实让人触目惊心。
张博士提到,有很多家长跑过去咨询,为什么他自己的亲生孩子,却要动手打自己,这些无辜而痛苦的父母,总是痛哭涕零又爱恨交加地诉说,是啊,自己的孩子怎么办呢?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张博士显得很忧虑。他说,我们作这个课题也是为指出这个问题,引起治疗的注意。只要注意它的重要性,总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笔者采访了十位家长,当被问及是否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有七位很愤怒,大概认为这个问题带有人格侮辱的味道;只有两位家长表示平时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足够注意;还有一位家长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看来我们的家长对心理问题不是一般的无知,甚至还将心理问题简单地等同于神经病。
据张博士介绍,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严重,而恰恰是他们最易被忽视。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还处在被忽视的角落。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构建在中学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并且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矫正的时期,我们真切希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报记者王春 实习生陈坤) |
八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
在心理健康受到前所未有关注的今天,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项获得自治区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的研究表明:宁夏12个市县125所中学在三级甲等和二级甲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就医的950例中学生,仅有4%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6%属基本正常范围,58%低于正常水平,还有22%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在造成心理问题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在中学生心理问题中,情绪方面高居首位,占62.32%,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易冲动,过度焦虑、紧张,急躁、爱与人争执等。人际交往以53.37%紧居其后,心理闭锁,与父母关系不协调,关系紧张,故意远离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是其表现。学习方面占32.53%,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多起源于求学初期的心理创伤。由于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的“恐书症”、“恐校症”,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厌学等症状。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诸多原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占各种影响因素的81.78%。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科研人员建立了医生、家长、学生三结合的咨询健康教育网络,包括一月一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群体辅导,两周一次随诊时医生、家长、学生的心理互动,每周一次家长和孩子的谈心等。 研究中,科研人员还根据中学生心理疾病诊断和不同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及症状,选用认知、阳性强化、系统脱敏等综合干预疗法。并首次提出自我意识、自我测试、自我调试三个自我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950例中学生经过2至6次的治疗随访观察,87%临床获得满意疗效。但研究人员也提出,宁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还刚刚起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讲座,绝大多数学校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职教师更是奇缺,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由校医承担。医院心理门诊和学校健康教育明显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减轻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困扰,任重而道远。(记者 王建宏 实习生 王俊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