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之悖论
一、经典悖论
1、理发师悖论
据说,某理发师坚持的原则是“我不给那些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这样对待他的客人是可以的,但是,当有一天,他自己拿起刮胡刀,要给自己刮胡子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的话,他就符合他坚持的原则,他就可以给他自己这个人刮胡子;但是,当他把刮胡刀放到自己下巴上要准备给自己刮胡子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这时,他就应该不给这个人(自己)刮胡子。最后,他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可以给自己刮胡子了。 2、“说假话”悖论
“我说的话是假的!”
人们会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现在的“我说的话是假的”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3、中国文化中的悖论 中国古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故事,其实也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矛盾”,让卖矛/盾的人,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其实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另外还有一些成语,也表达了类似的悖论,如: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欲益反损(好心做了坏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骑驴找驴;等。
特别是当一个人把自己既当作是动作的发出者,又当作是动作的对象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悖论。
二、悖论产生的要素
在“理发师悖论”中,理发师坚持的原则,本来是对待他的顾客的,如果顾客来了,他坚持这样的原则,是没有任何悖论产生的。而当他把自己当作是顾客来对待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把这样的原则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自己同时又是动作的对象(闭合成环)。但是,即使闭合成环,如果他不用“否定式”,也不会形成悖论。而理发师在这样的闭合环路中,采用了“不给那些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的否定式陈述,结果就把自己(本来是动作的发出者)陷入进了困境,成为了否定的对象,导致了悖论的产生。
由此可见,悖论产生的两个要素: A、首尾相结,闭合成环;B、自我否定。
当年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曾经试着编制导致死机的简单程序,只要让计算机陷入悖论的无限循环就可以最终死机了。这样的程序可以简单编写如下。
C语言编程:
#include void main() { start: int i=1; if (i==1) i=0; if (i==0) i=1; if (i==1) { printf("%d",i); goto start; } }
//程序中的“I”,代表悖论中的“我”,0表示“不给自己刮胡子”,1代表“给自己刮胡子”。 /*
这段程序,其实用计算机语言表达了悖论的形式逻辑。揭示了悖论产生的两个要素:1、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环路;2、自我否定。
这样的两个要素,也可以用拓扑学的莫比乌斯曲面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