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定位,整体把握
──数学活动课“星期的推算”教学反思
浙江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 马思影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年、月、日这部分内容里,有关星期几的推算是学习中的难点,我运用整体建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活跃学生的潜在智能,使其顺利地获得“通用工具”,掌握了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2.和指定日子星期不同,有什么规律可以确定它们的星期数?
整体感知: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全班41个同学分别担任某一天。
规则:1.按座位排号,1号为2月1日,2号为2月2日……
2.当我报出某个同学的号数是星期几时,与他星期数相同的同学要举手报出自己代表的日期。
3.检验。
师:今天是2月18星期六,谁也是星期六?(学生沉默思索片刻,待有人举手后纷纷议论检验。)
指名学生模仿老师继续游戏。老师旁观。
探寻规律:
师: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如果两个日期之间的相差天数是7的倍数,那么他们就是相同的星期数。
师:为什么是7的倍数而不是8、9等其它数的倍数呢?
生:因为一星期有7天。(看,学生多会动脑筋哪!)
师:如果它们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数,它的星期数怎样推算?
部分学生干脆站起来,从1号是星期几开始数到自己是星期几;有学生用算出的天数差除以7…一番实践、推算、讨论、交流、验证,终于有了眉目。
生:如果天数差不是7的倍数,要看它们除以7后的余数。
师:是7的倍数也就是余数是多少?
生:余数是0。
师:怎样判断某一天是星期几?
学生找出通用工具后,自编题验证。
深入探究:
推荐作业:你还想知道哪些日子的信息?自己推算检验。你有什么发现、体会?看谁有创意。
反思:
1.角色扮演,软化知识。刘校长在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和效果时,第一条就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究有效性”。星期的推算,是时间教学中的硬骨头。怎样软化这块内容,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日期虽然与学生朝夕相伴,但学生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天,没有整体观念。因此这类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让学生看见“森林”?我想到了用木组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林创森。把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转变为具体的某月某天,即个人看为木,集体为林。学生在小圈子里体验周期的变化规律,然后扩展。事实证明,学生担任角色后,责任感强,学习体验深刻,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效果显著。
2.适时点拨,感悟知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认为:“一旦问题有了变化,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缺少隐性通用工具──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的层面过渡到方法的层面上来。如:当学生发现2月18日星期六,2月25日、2月11日、2月4日、3月4日、3月11日也是星期六时,相邻之间相差7已突现出来。“为什么是7的倍数而不是8、9等其它数的倍数呢?”在星期的推算中,7无疑是个头等重要的数据。抓住了7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此问的设计解释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加速了“用日期差除以7”这个方法的浮现。
3.精心设计,层层深入。在此难点突破的设计中,我采用从形象──抽象,从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不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从独立思索──小组讨论,从实践──概括,从概括──验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如引导学生掌握方法的几个问题设计: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2.如果它们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数,它的星期数怎样推算?3.怎样判断某一天是星期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4.推荐作业,调动潜能。刘士秋校长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符合心理学观点一节中讲了高斯的故事。老师在无意识当中,把一道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交给了高斯,高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解答出来。在得知真相后,高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说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没有任何限制时,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发展。我在拓展教学时,尽可能给学生最大的弹性空间,使学生自由自在地发展。播种希望,收获惊喜。
整体建构教学法提倡从整体入手,研究和处理对象。时间的规律从整体把握,规律一目了然,分割就零乱无绪。学生感到星期推算很难,原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采用角色扮演、定位,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部分转移到整体。整体关注,学生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