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① 涉及的概念:本章所涉及到的概念有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等;
② 涉及的定律:光的折射;
本章有两大特点:① 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于日常生活联系特别紧密;
② 概念性很清晰,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放大镜”上,对凸透镜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能够很快接受,所以本章要教会学生凸透镜能成像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光的折射。
本节知识学习比较难,考试时若题目在物距、像距和焦距上下工夫,学生对“放大、缩小、变大、变小、前移、后移…”等变量很难把握。要在学生的概念形成阶段就要理解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也是下几节的基本知识,如果本节没学好,照相机、眼睛、望远镜等就很难深入学习。学习本节,学生会提出一些诸如: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倒立的像,实象与虚象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课堂主要为学生解开谜团。
2、目标: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就本内容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2)、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
(2)、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4、重难点:本节是概念课,从课程标准的知识扩展和理解概念层次都有较高要求。
重点知识:(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理解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和区别。
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本课堂用实验引入的方式为主,以问题引入的方式为附并搀加点复习引入的思维方式等。
器材:蜡烛、镜子、凸透镜等
一是小孔成像,二是平面镜成像,三是凸透镜成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