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载
- 语文专栏
- 高考
- 高考模拟
- 人教 - 文章内容
|
|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
|
上传:wuhu119 |
审核发布:啊杜 |
更新时间:2011-6-24 15:12:05 |
点击次数:4530 |
|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题详解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综述】
全卷知识覆盖面合理,难度适中,与2010年安徽高考难度基本相当。试卷注重从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可靠的效度,基本上达到了检验一轮复习效果之目的。
整张语文试卷无论是题量、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还是考查的难易度等,基本上与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一致。
试题的取材,命题者很注意联系鲜活的社会现实。材料中涉及到了民众关心的幼儿“入学难”, 现代社会人们较普遍的阅读浮躁等问题,涉及到前一阶段社会关注的广州亚运会,钱学森、钱伟长等自然科学家对国家的贡献等话题。同时还沿袭了安徽省高考试卷取材上富有地域文化的特点,试题的取材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胡亏生有关黄梅戏的论文《黄梅戏的抒情性》,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的是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刘大櫆的《倪司城诗序》等。(很多老师认为“一模”试卷沿袭了安徽高考试卷的地方特点,这是混淆了试卷的地域特色和试卷材料选择的地域特色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没有什么地方特色,与全国卷没有多大差异,有地域特点的是试题中所选用的材料)。
与2010年安徽高考相比,“一模”试卷也有不少“新”点。最大的不同是作文题,变材料作文为标题作文,文言文选文变史传类散文为序体文,15题是字形、字音组合题。病句变修改题为选择题,这些变化均会对考生后期复习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
研究合肥市的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俗称“三模”)要注重体系性,因为三次检测试题是一个整体,有自身的连贯性,它们既相对完整,各有侧重点,又互相补充。比如作文,三次模拟的题型会构成当今高考作文题型的一个体系,不能因为一模考的是标题作文,就猜想今年的安徽高考是否就会是标题作文?再如本次没考到的重要知识点,很可能出现在下一次,如作文下次可能考材料作文或标题题作文的其他类型,大阅读可能考散文阅读等。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轰动大上海。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树上的乌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它清新自然纯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而见长。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不同凡响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戴发为尼仍忠贞不二。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的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都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女驸马》中冯素珍唱的“民女名叫冯素珍”,都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它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好听”是广大戏迷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散悲欢。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
(摘编自胡亏生《黄梅戏风貌》)
1.从原文看,下面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的概括来源于第二段。B项的关联词“只要……就……”使用错误,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原文第三段开头就说“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C项信息来源于第四段后几句话。D项信息见最后一段。
2.下面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套曲代表了黄梅戏音乐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了数板、对板等腔体。
C.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是扩大范围,信息来源于文本第四段第二句,原文是“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B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它的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最高水平”也没有依据。C项信息来源于第四段中间几句,但“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任务情感”是对两个例子的概括。D项关联词语“只有……才……”使用不当,“只有……才……”,是必要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原文是“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纯朴。
B.《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C.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是经过较长时间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剧种。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第一段,概述准确。B项属于强加因果,或因果推导不当,第二段最后一句“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C项是对第三段前两句内容的概述。D项信息来源于最后一段。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櫆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纇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揜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櫆集》)
【注】①疵颓纇(lèi):缺点。②锓(qìn)板:雕板刻书。③揜(yǎn):通“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 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 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固:本来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宽假”是“宽容、宽纵”的意思,“假”就是“宽容”的意思,这个意项在中学教材里不多见,但根据上下文很容易推出该项解释不准确。易混淆的是A项,“售”由“卖出去”引申为“考试得中”的意思,该义项根据上下文也较为容易推导出来。其它两项是常见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3分) (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第①项是说倪司城虽然大我十多岁,但我们在一起学习。第③项是个类比说法,表明倪司城对待文字的苛求,应该属于“益友”范围内的。第⑥项主要是表现倪司城的虽志向不能实现,年已七十,但仍意气风发。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项信息来与于最后一段,作者没有“隐约流露惆怅忧伤”的意思,作者是说到“而未知其何如”,但同时认为倪司城的诗歌价值已经是客观存在,即使刊刻于世,对倪司城也没有多大影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1)(3分)人得志与否系于上天,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2)(4分)我年少气盛不会谦让,有时候和他争辩起来,甚至到了喧嚷吵闹的程度。
(3)(3分)(倪司城)惆怅地辞别离去,匆匆又过去了四年。
【试题分析】第①句的的关键词为“穷达”,连在一起,等于是提醒了考生,难度不大。第②句“不自抑”,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关键词“或”、“至于”、“喧哄”。第③关键词“去”、“忽忽”、“阅”。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倪司城不是当今世人所认为的诗人。他参加童生试时,曾经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他在太学学习时,也曾是太学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他参加乡试才华显露,太仓王相国马上派人去求取文稿来观赏。这样那么,倪司城对于考中进士应该是有充分的把握的,可是他最终还是未能考中,直至终老。雍正初年,曾经以中书的身份出使蜀地,那以后担任过洋与、南郑两个县的县长,前后一共十六年,他的恩德施及于百姓。有大臣曾推荐他,认为他的才干可以担任一郡的郡守或任职布政和按察副使,可是最终还是终老于县令任上而不得升迁。真是啊,人得志与否系于上天,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司城对于书籍,无所不读,而且对于圣人的经典尤其精通,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根源才可停止,他比我大十多岁,却和我一道共同学习古文。我间或拿出文章请他质疑,司城即使认为很好,但也未曾有当面赞美的言辞,他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有严格要求,就像一个酷吏在审理案件一样,一定不会稍微留有可以回旋的地方。我年少气盛不会谦让,有时候和他争辩起来,甚至到了喧嚷吵闹的程度。然而,司城不会因为我的争辩而稍加宽容;我也不会他的严格要求而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如果有新作品一定拿出来让他看。那以后,每次相见每次都相互争论;可是,一日不见面,那么又未曾不思念他。大概古人所说的“益友”的人就像这样的吧,而我也特别荣幸与他做朋友。
司城有着异常伟大的抱负,可是不被世人所用,就常常写诗歌来自娱自乐。他壮年时游遍了黔地、蜀地,道路崎岖,达万里,他的诗尤其雄壮、奔放,极尽文章的变化。即使其它的稍微浅显一些的作品,而语言也典雅刚健,能够不失去诗人言志的主旨。可惜的是时俗的人不能全了解,(我想)经过千百代后会有人理解他的。
我虽然和司城是同乡,与他长时间相处的地方,却反而在异地他乡。司城已经住在家乡,不能相见的时候常达五六年。庚午年,司城一人到了京城,我和他相聚才几天,(倪司城)惆怅地辞别离去,匆匆又过去了四年。今年春天,我将要到武昌去,路过司城住地。司城拿出美酒佳肴来招待我,言谈间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就是平时的激昂的情感尚且不会少的。可是司城他年已七十了。
司城所写的诗歌仅一千多篇,把它刻印成书来流传于世,所用银两不超过百两,但是家贫无能为力,我将和各地的朋友共同商量这件事,可又不知道结果过如何。虽然这样,司城的诗作收藏在家中,它光彩奇异自己会显现,是不可掩盖的;即使(刊印)流行于世,对司城来说,难道还能增加什么细微的东西吗!这样那么,能否刻印还是在于我们这些人的,而司城本来就不可以问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寻 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注]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8.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4分)形象特征:活泼可爱与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2分)
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诗人的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2分)
【试题分析】从全诗来说,“江鸥”形象其实就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这样去理解“江鸥”形象的作用就容易多了——是为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服务的。至于“江鸥”形象的特征只能扣住第三句回答了。
9.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说明。(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4分)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春景的迷恋,对乡野的热爱。(2分)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2分)
【试题分析】题目设置的指向非常明白,答题时关键是要抓住题目的指向,注意题目的提示:先看诗歌写了那些景,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最后分析其中的哲理。从全诗看,只有最后一联富有哲理韵味。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曾子日: ,任重而道远。 (《论语》)
(2)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山原旷其盈视, 。 (王勃《滕王阁序》)
(5)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
(7)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能力层级A(识记)。
【参考答案】(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2)暖暖远人村 (3)齐彭殇为妄作 (4)川泽纡其骇瞩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长烟落日孤城闭 (7)休说鲈鱼堪脍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试题分析】依然采用安徽卷八选五的形式,关键是不要写错字、漏字。基本上是2010年高考安徽卷必背范围内的篇目。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炖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你要上山吃草。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充满着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祷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频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乌鸦躲闪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1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试题立意】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位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6分)①女儿告诉父亲小羊羔冻死的消息。②父亲趁女儿外出放羊处理妤羔皮。③父亲呼唤女儿,女儿在回应中回家。
【试题分析】本篇小说情节性不强,很想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这也是安徽卷小说选材的特点。本篇小说几乎谈不上什么情节,零零乱乱,初读一遍似乎捋不出头绪,或者说不知所云。所以,应对这样的文本,应该从大处分析,不要过细。还可以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表达去考虑,最好的提示就是所给的分数,6分,应该是三个层次,这样想,问题就可能变得简单点。
1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立意】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6分)①慈祥和善良,对女儿充满爱意。②敏锐细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③坦然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对苦难有超常的韧性和承受力。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考查的重点,也是答题具有套路化的题目。本篇小说的人物并不形象、鲜明,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他和他的女儿。要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人物形象分析要联系主旨的表达,如主旨体现了父亲坦然面对生活中不幸事件,等等。
13.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5分)(1)(2分)转移话题,不想让女儿沉浸在羊羔之死的事件中。
(2)(3分)听到回应,认为女儿没有受羊羔之死的影响,内心感到欣慰。
【试题分析】题目虽然有点难度,但题目指向非常明确——“父亲的心理”。第一个划线的句子,就有动作描写,又有语言描写,注意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二处划线的是神态描写,还有一句原因的交代,仔细分析,那实际上就是听觉的描写。这样分析后,也就转化为一个很长规化的题目了。
14.(8分)
(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4分)
(2)有人说,读谢志强的小说,能感受其蕴含着浓浓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参考答案】(8分)(1)(4分)示例一:作品围绕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表现出生存的不易和生命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纠葛中,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执着和向往:人与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中达到的一种和谐。
示例二:面对死亡,却能表现温情,实则蕴涵着作者对生命有更高的认识,即生命要承受苦难和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2)(4分)示例一:虽然文中表现了生存的艰辛,但文中反复描绘羊群如同一片白云,给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存的喜悦。尤其是小说结尾,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蓝天、白云、草原、山涧的小溪,一个牧羊的少女,正挥舞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奔向父亲。
示例二:小说中的蓝天、白云、羊群、雄鹰、岁月、老者、儿童等构成了独特的意象世界,其中的意境、情绪营造了诗一样的氛围,不仅给人难得的精神享受,还让读者深思生命的升华、超脱和传承。
【试题分析】题目910时对小说主题的分析,题目(2)是对小说艺术特征的分析。为何小小说冠名为“一片白云”?斟酌再三,便会释然于胸。原来作者是说,一群白羊乃是牧民的“一片白云”,一片希望。女儿说“我那只小羊羔死了”,一下子就让他想到了昨夜的那场暴风雪,这是自然灾害对牧民的袭击,对牧民袭击的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人们在一次次的“袭击”中,本来是很容易丧失生存的信心的,是很容易悲观的。可事实不是这样,作者笔下的牧民,不仅一次次禁受住了“袭击”,还满怀希望、乐观豁达地继续迎接生活的挑战。尽管小小说的开头以及中间大部分文字,在氛围上显得低沉,甚至压抑,但小说结尾却给人以亮色和希望。这正启示着人们,正视并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挑战,生活还是一片光明的。整篇小小说意蕴丰厚,含而不露,作者追求的是:不用情节取胜,而是靠小小说的独特意象、独特情境、独特语言来取胜。
【试题述评】有人说,这份试卷简直就是2010年安徽卷的“双胞胎”,此言不谬也。本人仔细阅读了该大题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实在难为了命题者。不说题目的设置,就是材料的选择真是匠心独运啊——与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主旨基本一致——都是对人生在苦难等面前应有的心态。就命题而言,本人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命题者大可不必从浩如烟海的小小说作品中去“大海捞针”,那种甘苦“难为外人道也”。关于本小说的主旨的理解,还是让作者自己说吧。下面引用谢志强老师的一篇创作谈。
回望一片白云
谢志强
如果简化了说,基督教建立在一个“罪”字上,人之罪(而且是原罪),于是忏悔,赎罪,洗礼。而佛教则建立在一个“苦”字上。怎么承受,怎么解脱这个“苦”,佛教有无数的经典去阐述,有无数的信徒去祈愿。
作家可以不信教,但不可没有宗教意识,即悲悯之心、敬畏之心、关怀之心。而且,中外众多文学经典都有它们的宗教文化土壤。
《一片白云》所写的那片土地就有宗教背景。不过,我没去挑明。我只是写了承受。人物面对自然灾难的承受。父亲和女儿对承受当然不一样。我用了羊羔这个细节去表达父女不同的反应。重要的是,父亲不愿让女儿纯洁的心灵笼罩死亡的阴影(那块羔皮的处理)。还有引伸出的女儿学羊的叫声,渐渐地把一个死穴扩大到生命的博大,由形延伸到声——峡谷的回音。一片白云,还是一片羊群?天地在此融合。
我儿子五岁的时候,他执拗地买下了两只秋季的小鸭子,我知道这两只小鸭子注定命短,于是,我设法不让儿子亲眼看到小鸭子的死亡。
我担心他幼小的心灵投入了死亡的阴影。我写过《两只小鸭子》实录了当时的情形。我在写《一片白云》,无意之中,又将小羊羔的死亡,放在父女面前,我意识到,我再度启用了那个细节,只不过将鸭子转换成了羊羔。细节置入另一个境遇之中,关键要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浑然一体,仿佛是内在生长出来那样。我过后体味出了这个无意中移植了的细节,创作的时候都毫无察觉。
作为浙江省作家代表团成员,我曾去西藏访问,那恶劣气候使我几乎承受不住,但那壮丽风景使我感叹不已,那个环境里,一个人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我翻阅了关于那片土地的许多书籍,加上我在新疆生活的体验。一片白云飘进了我的脑海。我敬佩那片土地的人们对苦难的韧劲和耐力。
文学对苦难的表达,直接写沉重,我不忍,我选择了“轻逸”——一片白云。那段时间,我连续写了几篇关于死亡的故事,包括《外婆点亮柴油灯》、《寻找那棵胡杨树》、《小石堆》,我想到了温暖。小小说的特点是选择一个切入角度:面对死亡,去用温暖切入。可能是我活了那么久,对生命有另外的认识了吧?生命冲破死亡,承受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小小说仅仅展现死亡的恐惧和威势,还不够,在生与死的纠葛中,困惑中,还应有另一个层面,超越死亡的执着和向往。它的基调则是温暖。寒中的暖、死中的生——那一片白云,那一盏煤油灯。细节的贯穿、延伸、照应,都去融入整体的形象:一片白云,一盏煤油灯、一棵胡杨树、一堆石。《一片白云》仅是那组关于死亡故事的一篇。
这里,我声明,创作《一片白云》的时候,我可没想得这么多。如果想得这么多,我就写不出了。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引用过犹太民族的一句话:人类一但思索,上帝就会发笑。写到此,我不知上帝是否发笑,但我禁不住笑了。仿佛创作《一片白云》的是另一个未曾谋面的谢志强,而我,自以为是地替他思索或捕捉一片白云的隐秘,甚至,另一个谢志强也发笑了。笑声像峡谷中的喊声那样回响。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谣(pì) 国子监(jiàn) 捷报频传 剑拔弩张
B.徇私(xún) 处女作(chǔ) 民生社稷 豆蔻年华
C.潜伏(qián) 冠心病(guàn) 螳臂当车 删烦就简
D.绯闻(fēi) 甲壳纲(qiào) 中西合壁 心有灵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中的“徇私”应该读“徇(xùn)私”。C项的“冠心病”应该读“冠(guān)心病”,“删烦就简”一般写作“删繁就简”。D项“中西合壁”应写作“中西合璧”。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一本名叫《天使心路》的小书,既没有刻意炒作,也不追求文辞的富丽堂皇,却受到热烈追捧,许多医院订购,将其作为教材发给医护人员。
B.随着精细化问题的解决,天气预报在随汛抗旱、抗震救灾等气象保障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种大而化之的天气预报已成历史。
C.如今的汽车厂商做产品研发时都要考虑将新车设计得八面玲珑,既要外形漂亮,又得内装丰富;不仅动力强劲,还必须驾驶方便乘坐舒适。
D.3月7日,国际会展中心春意阑珊,400多家家纺企业汇聚一堂,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一场代表中国家纺行业最高水平的布艺盛宴。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富丽:华丽;堂皇:雄伟,盛大。形容宏伟华丽,气势盛大。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B项“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把真诚、善良、完美的品德发扬光大而使人在思想品质上受到感化。后也表示做事马虎,不细心。C项“八面玲珑”,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D项“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广州亚运会上,中国队多数奥运项目和年轻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但足球等有影响的项目成绩不理想,中图竞技体育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前景并不乐观。
B.在阅读方式多样化、充斥各种阅读观念、缺乏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阅读心态浮躁的当下,值得我们的图书出版界和每一个读者,来一番认真严肃的思考。
C.近年来,安徽省银行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机构种类不断丰富,网点布局日趋合理,服务覆盖面日益扩大,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体系业已形成。
D.网友认为余先生的文章只有华丽的词藻,而没有心系社会、悲天悯人的胸怀,这表明了人们希望作家、学者能为民说话,希望他们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属于歧义,“多数”是修饰“奥运项目”,还是修饰“奥运项目和年轻运动员”。B项成分残缺,没有主语。D项属于强加因果,“表明……”的结论不能由“网友……”直接推导出来。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参照后面表格的其它内容,补全表格。(5分)
(1)连日来幼儿“入学难”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我省未来的幼儿教育重点将放在兴建公办幼儿园上。我省将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既补助公办园,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同时将公办幼儿园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支持城市街道、村集体,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兴建幼儿园,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幼儿在园总数的一半以上。针对农村幼教薄弱的现状,将增加幼儿园的数量,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发展“一村一园”。(2)对于初中和小学……
(摘自2010年1 1月28日《新安晚报》,原文标题《未来十年教改草图出炉》。)
统一办学条件和教师配备标准
教师统一招聘,城乡交流
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平等
(1)学前教育阶段:
(2)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分配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 (5分)
幼教经费纳入预算,实行倾斜(1分)
(1)学前教育阶段: 编制管理,按标准配备师资(1分)
公办幼儿园将唱 扩大城乡幼儿园规模和数量(1分)
主角
【试题分析】该题就是2010年高考安徽卷19题的翻版。该题属于提取关键词。题目中给出了概括的样式(只能算样式,因为它没有给出内容),根据给出的样式对本段内容进行压缩。本题同样给人误导为图文转换题,图的设置只是提供一个答题的范式,无其他意义。
19.今天是1月24号,滨湖中学高二(8)班的小明在冬令营上主持小活动“历史上的今天”,他选择了以下三件历史事件加以介绍,清你帮他设计两组衔接的话,使演讲更有整体感。(4分)
(1)1984年的今天,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为特区题词。邓小平的视察,及时纠正了当时党内外存在的否定经济特区的倾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A
(2)1956年的今天,中国科学院首次向我国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颁发了年度科学奖,钱学森、华罗庚、昊文俊、钱伟长等人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或理论著述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大。
B
(3)1601年的今天,利玛窦来到北京、。他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4分)示例:A如果说改革和开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两轨,那么科技和人才就是火车的发动机,我国政府对此早就有所认识。
B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需要交流。交流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有的新事物。
【试题分析】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该题属于写串词。串词的关键在“串”,即上下文的勾连,或曰承上启下。这就要先能读懂上下两个语段的大意,特别是下个语段的意思,只有搞清了这些,才能明白怎样“串”。本题中给出的三个语段分别是经济——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要注意后两个语段叙述的时态——过去的事。
20.“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中的“芙蓉浦”是周邦彦思乡时梦中所见。
请对词中“芙蓉浦”的梦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词人的思乡之情。(80字以内)(6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6分)示例:我们登上小船,桨在岸上一点,小船便没人荷塘深处。晓风吹拂,红日初照,荷叶绿净如拭,荷花随风颤动,在沁人的荷香里我们忆往事、叙离情。远处传来邻家姊妹们结伴采莲的喧闹声。
【试题分析】本题与2010年高考湖北卷的20题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诗句。抓住关键词“芙蓉浦”作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要注意修辞、语言。本题的亮点是将考查的材料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五、(60分)
21.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分析】
一反近两年的安徽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本次的标题作文能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有东西可写。标题作文审题的难度要低一些,但不是不要重视审题。
这是一个偏正关系短语的标题,中心词语“恩赐”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修饰词语“生活”是写作内容的主体。同时还要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明晰各自的内容范围。
“生活”,按照词典的解释主要义项有: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进行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情况。本人认为扣住上面四个义项中哪一个来写,都是可以的,但最好切入口要小点,不要泛泛而谈,否则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恩赐”,按照词典的解释是:原只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很显然,这里主要是指“赏赐”(我倒觉得用“恩典”可能更好,因为“恩典”就是“恩惠”和“给予恩惠”的意思)。
立意最好是正面而积极的,要表达出感谢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收获等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