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出品人:付建君 审核人:关学伟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 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 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意志。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 ) 加冠( ) 叩( )问 叱咄( ) 容臭( ) 负箧( ) 曳屣( ) 皲( )裂 媵( )人 馁( ) 衾( ) 烨( )然 缊( )袍 廪稍( ) 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 )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③尝趋百里外 ( ) ④未尝稍降辞色( )( ) ⑤援疑质理( ) ⑥腰白玉之环( ) ⑦右备容臭( ) ⑧非天质之卑( ) ⑨俟其欣悦( ) 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 )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 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5、合作探究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①叙述幼年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
②叙述成年后求是师的情形,写从师之难。
③再写求教之苦,跋涉之难。
④叙述求学时衣食粗劣,生活俭朴。
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5)未尝稍降辞色
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作者想以此来勉励马生。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文章如何描写其他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说明其用心不专。与作者形成对比。
与作者读书时相比,你的的读书条件怎样?你应如何做?(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从而珍惜学习机会。)
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①、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②、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③、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课堂小结】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 ( ) 言和而色夷( ) 至—色愈恭,礼愈至( )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无冻馁之患 ( ) 以—无从致书以观 ( ) 计日以还 ( ) 以中有足乐者 ( ) 以衾拥覆(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 之—弗之怠 ( ) 走送之 ( ) 益慕圣贤之道 ( ) 当余之从师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