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
苏 轼
教学目的: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