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案例
师: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 3: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⑴ 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⑵ 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⑶ 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 (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
(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超标了。
师: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 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⑴ 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⑵ 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⑶ 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故”可译为“所以”。
师: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书下有注释呀!
师: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