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载
- 语文专栏
- 高考
- 高考热点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
|
2011届语文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
|
资源分类: |
高考 |
资源大小: |
11.71 KB |
资源版本: |
所有版本 |
上传:莫丽华 |
审核发布:莫丽华 |
下载次数: |
6人次 |
下载权限: |
非会员下载
|
下载点数:
|
0点
|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 |
|
|
资料简介 |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 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 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