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说一句话:“对待孩子,对待教育,现在我们都发疯了,整个社会似都发疯了,所以我们做过和正在做着伤害、折磨、摧残孩子们的事情。”一直不敢!缘由是这样说,有惹犯众怒之虞,因为很多人并不以为自己疯了,何况我们之中就有人沾沾自喜地呼喊“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就是人间最好的教育,真是滑稽到头了。说我们疯了,人们反而要目我为疯子,随之我被唾沫淹死。其实纵被淹死了,我一点也不冤,就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来说,我就是道地的一疯子,像打儿子屁股之类便是疯症的一端。我的疯还表现在经常自觉不自觉地盲目从众。是啊,“人家都那样了嘛!”于是我在众疯子的暗示明示中渐至沉疴难起。瞧!我用了“众疯子”一词,其实大半是有事实所本的。因为,像我这样的“我们”实在太多了——不光父母,也不光老师。正是由于太多了,习于耳闻目睹,也便不再能辨别谁是疯子了。黑白颠倒到如此程度,岂不正好说明:我们真的发疯了,以至疯到不知自己是疯子的程度。毋庸讳言,现在我们的一些中小学生,难道不正是掉进了一个由我们设计的缺少人性关怀的学习陷阱里去了吗?
既然疯了,就必有疯的原因。其根由,似在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对兽,可讲驯化,声呵之,鞭笞之,无可厚非;对人,才讲教育,自应与驯兽有根本的不同。其实人们都会说得很好,教育的根本信念是关注、关怀、帮助、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我在这里有意回避了流行的“全面发展”一词,因为在知识层面说,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要说它有意义,也只合乎人格层面,人格不健全自然难言顺利成长。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把重点放在了知识层面上,而大大忽略了对人格的关注,显然是扭曲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关怀、一种对人的关怀的根本信念。那么相应地,我们就特别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偏嗜知识的掌握而缺失人格养成的一种学习。危险性恰恰潜伏在这里。价值观扭曲了,人性就可能扭曲,疯病就不免要发作,父母会变疯,老师会变疯,孩子也自然要跟着变疯。谁不知道,现今的父母们、老师们为孩子们所做最多之事,就是逼迫孩子们拼命地迈向这样的目标:“分数!成绩!升学!就业!……分数!成绩!升学!就业!……”而且如我等一样的疯子,还从来不愿意承认对孩子过度的“强迫关怀”实际是最害关怀本义的离心离情离德之举,倒是很会把恐怖主义和阿Q主义兼而用之,要么没完没了地冲孩子们咆哮:“前途就在这里,否则你一辈子就完蛋!”要么语重而又心长地诉导:“听话,啊,孩子!这全是为了你好啊,孩子!”
孩子应该听什么样的话呢?这同样应该服从于教育理念。理念具有理论观念和行为信念的双重含义,是有正邪之分、良莠之别的。父母、老师的话错了怎么办?自然可以不听。但似乎从来很少有人关心“不听是可以的”,倒是关心“不听是不可以的”人特多。于是孩子不听话就得受罚、就得挨打,似乎成了天之经地之义。这在古代,恐怕中外各地概莫能外,不止图片上的法国如此。只是让我们替学生感到很痛的是,当时法国的学生是被揭起了衣袍露出屁股而挨藤条抽打的。
时间一天一天进步着,过去了千百年之后,再来看现实世界,原来所谓“不听话”的学生挨板子、挨鞭子、挨笤帚乃至耳朵被撕掉、脸被刀划伤或被刻字、头皮被揭离头骨等诸如此类的事件仍然屡屡发生着。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的事,也终于由少渐多地发生了。至少在有了一些“文明”气息的地方,孩子们毕竟多了不少自由,学习有了自主性,生活有了更多乐趣,他们或多或少有了“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只是孩子们应该拥有什么、能够拥有什么,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大人们的“恩赐”而不是孩子们成长的内在需求。但孩子们能够获得这样的恩赐,毕竟是一大进步,来之不易。
人们担心,给学生自由与课堂秩序失控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矛盾,因为这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两难困局。我想,有困局很正常,没有困局才是怪事。其实生活的另一含义就是处理种种两难困局,教育也是。正如生活上的困局可以解决一样,教育上的两难困局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其关键仍然在于用怎样的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用人文关怀的办法,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朋辈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必会造就自由、和谐、互动、活而不乱的课堂文化和教学氛围,而用“师管严”“独角戏”“一言堂”的办法则可能效果相反,至于用辱骂、讽刺、拳威等疯子办法,兴许会侥幸维持所谓课堂秩序,但所导致的更大后果恐怕是对学生“人生”的伤害、摧残和毁灭。
说到底,教育的根本宗旨,必须定格在对人的关怀上。只有这样,我们方可走出疯子陷阱。学生,正由于其价值观不健全,才需教育来引导,才需给予关怀和帮助。然而,我们也万万不要忽视了另一面,那就是对正在发着疯的父母和在学校里对学生负有替代父母责任的老师,断然无疑更应该给予关怀。因为,我们这些父母们和替代父母们,有一些人价值观是扭曲的,心理是变态的,行为是偏执的,说得严重些就是疯魔缠身了。要救孩子,得先救救我们这些疯子!
忧就忧在,忽视了对这些父母和替代父母的关怀,这发疯的事必定还会继续。都疯了,谁来忏悔呢?
⊙该文章转自[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Article/HTML/97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