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历史,犹如雪夜品茗,闻茶香,鉴茶汤。因为多种复杂的原因,历史学科的教学普遍存在实用化的现象,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积累,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历史学得很死,根本体会不到品茗的乐趣,历史教学的成果自然付 诸东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教学中的“点、线、面、体”是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知识点、项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茗、感悟
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历史,犹如雪夜品茗,闻过茶香,鉴过茶汤,轻轻啜入茶水,在口中回转停留,仔细品味茶汤滋味,然后徐徐咽下,细细感受茶汤中的各种滋味——这是一种境界。历史学习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求历史老师摆脱束缚,有创造性地组织历史教学。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因为多种复杂的原因,历史学科的教学普遍存在实用化的现象,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积累,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历史学得很死,根本体会不到品茗的乐趣,历史教学的成果自然付诸东流。
现有的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感很强,内容通俗易懂,资料丰富,知识点明确,对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没有设过高的门槛,这就容易使学生把握“知识点”,甚至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火攻);(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刘备、孙权;诸葛亮与周瑜(火攻);(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定都成都,建立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后定都建业(南京);(5)魏、蜀、吴经济和社会发展;魏——兴修水利,蜀——丝织业(蜀锦),吴——造船业(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达到夷洲)。
五个知识点,如果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地讲授,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假如没有一点三国知识帮衬,学生一节课下来,对所授内容不知所云。虽然知识点讲全了,要求学生记住了,甚至要求学生背下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周而复始的机械记忆,势必使学生只会沉浸于现成的结论之中,满足于去记忆这些结论,而自己思考的淡出,记住了别人,最终丧失了自己。我们只能说,这是一节淡如白开水的课,根本没有达到历史教学、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没有鲜活的历史场景的体验,没有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感悟,教师没有揭示历史的本质与规律。
基础知识当然要学习,要记忆。没有基础知识的历史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以想象的。问题在于,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和结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材料的习惯,让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本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甚至形成丰富的想象,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或者,老师用提纲的形式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给他们整体的印象,知道这一节课的重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好比是品茗前的备茶阶段,没有茶叶,当然不能品茗。
仅仅准备了茶叶,只是品茗的必要条件,接下来的程序是烧一壶好开水。这里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历史掌故与细节。要有大历史观,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有探索历史学科精髓的能力。《三国演义》总是要读过,《三国志》也要看。对本课涉及的主要人物曹操、袁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曹丕,甚至刘备的儿子刘禅,要耳熟能详,娓娓道来。吟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背两段诸葛亮的《出师表》,定能够为历史课堂增添不少亮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此之外,教学上要注意拓宽知识面,注意多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所以要深练内功。
第二,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要经得起推敲。历史课堂的语言要有自己的特色,语速太快太慢都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声音太低太高都影响学生听课质量。教师要想方设法潜入历史情境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现场感。历史是“活着的过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可以由历史老师“克隆”的。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忧伤悲凉,把波澜壮阔的历史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听课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心境,逐渐形成对课本知识、现象的穿透力。诸葛亮三气周瑜,张飞喝断长板桥,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声情并茂的讲述能够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历史教师会讲故事,但又不能张弛无度。像一个评书演员,当然不行。要做到收放自如,一张一弛相得益彰,须下苦功夫才行,“百炼成钢绕指柔”么。
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方面、多层面展示历史教学的无穷魅力。实物投影、幻灯片、动画flash等都是辅助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多媒体软件的一大优点就是储存信息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速度快、随意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三顾茅庐”、《隆中对》场景的“复原”,让学生充分体验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能谋善断的个人品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宏大战争场面,展示里周瑜指挥若定的魅力。“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通过形象的画面,周瑜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以上三点,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如果说知识点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穿好知识点,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教学方法是教师烧好的开水,如果水质不好或者水没有烧开,那是绝对泡不出好茶来的。没有好茶,“品茗”就成了一句空话。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懂得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中有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智慧和创新的经验,养成初步的前车之鉴,后世之车的认知兴趣。善于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即“读史明智”,是历史教育的意义。新的课程目标指出: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可见,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升华。
仍然以《三国鼎立》为例,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在本课中出现十九次,提到曹、曹军(营)达二十一次,教科书中对曹操的论述主要有:
“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
“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多谋善断,很有眼光”
“挟天子以令诸侯”
“采纳谋士的计策”
“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
“饮酒赋诗”
“统一南北”
从这些客观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胸有大志,重视生产、唯才是举、知人善用,但他也有明显的弱点:疑心重,狡诈,骄傲轻敌等。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曹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这些全景材料一一展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把握历史人物(事件)的内涵,真正从“面”和“体”上感知历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隔不过八年,主角同样是曹操,同样是以少胜多,但结局却完全不同。这里可以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玄机?一胜一败是历史现象,本质的原因是人心的背向,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即使有“借东风”的巧合,但并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并没有真正成熟,失败便在所难免。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被历史现象所迷惑,甚至产生“宿命”的思想。可见,历史教学中对于“面”和“体”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这一阶段作一个比方,那就应该是“品茗”中最重要的“品”。“真水无痕茶过香,未曾入口先有情”。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沉淀下的是深思。学习历史不是和“品茗”又异曲同工之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