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过高考挤独木桥的一个人内心艰涩,又做过高中班主班老师,高考在我内心留存着永远祛除不了的复杂情感。每年高考来临之际,我总会仔细审视是否有新的时代元素被植入高考。
时代车轮不可遏止地滚滚向前,但高考却给人一种难以言述的滞重。在这个文化多元的年代,在这个价值碰撞的年代,中国高考并没有真正聚合起一种强大的时代文化价值,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大国文化应有的开放与宽容。
人们很喜欢把千年科举与现代高考连接起来,来展现这条独木桥是何等又窄又长。不论今天社会分工是如何丰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笃定思维,让中国人对高考的“独木桥情结”浓得永远化不开。能走进大学在一片宁静守护书桌,这固然是好事,但今天的人们恐怕更应该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意义。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的高考情结,完全沉陷于一种读书的“形式主义”思维,并没有真正懂得“学以致用”精髓。
高考其实也是对全体国民的文化测试,甚至是对一个国家文化品质的拷量。全社会对待高考,不应该再简单停留在单一的教育视角了,而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文化视角来审视。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开放,像郑渊洁、丁俊晖、韩寒这样绕过高考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早已不再是很少的孤例。特别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办学丰富、产业更新迅猛等等现实语境下,消解高考的“一考定终生”思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理性。
就在前些天,我回到故乡,与当年教过的学生有一番团聚。今昔对比,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比如,当年班里成绩倒数前三名的,恰恰是如今班里混得最体面风光的三个人。那个当初说立志开饭馆的“差生”,现在正成功经营着一家大酒店;那个当初就梦想做生意的“问题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饶有家资的房地产商。他们如今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内心认同。看着当初班级里的“混世魔王”都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不俗成绩,而也有一些考入名牌大学的“优等生”在为就业长期奔突,我的心灵既受冲击,更有安慰。而那些“差生们”曾经就被普遍视为“教育的废品”。
“教育的废品”这个说法来自于徐贲的自嘲。徐贲是著名学者,也是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评论人。他的许多著述都让人隐约看到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时代困境的出口。就是这样睿智的人,在求学的时候,却未能好好上课,以至于后来感叹说,“我是教育的废品,如果我是教育优等品的话,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而恰恰就是这样的“教育废品”却可以绕开迂腐的学术,以激情与理性的奇妙混合的文字,来让人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当一个社会能让大量“教育的废品”享受成功人生的荣光,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比巨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也反正了独立的个体没有必要完全匍匐于现代应试教育之下。
过去人们常说高考是中国人一次最重要的成人礼,是改变人生的最重要路径,现在我觉得,高考更应该被视为每个考生一次重新寻找幸福的开始。这种幸福,不在于分数高低,也不在于别人的评价,它只在于自己内心的认同。这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特别是在今天,中国高考仍然存在着很多以公平的名义行不公平事实的情况,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太多的断裂,面对这种偏离与错位,我觉得,强调个体的内心认同,让人们真正懂得每一种人生都可能有不一样精彩,这抛弃那种高考失利就是“教育废品”的固化思维,真是特别重要的事。
在对待高考问题上,如果还是不能形成多元、开放、宽容的国家文化心理,不能让国民心态普遍走出高考的文化焦虑,那其实才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