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学生分析
这一课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的现场课,学生没有用过教科版教材(现在录像的班级也没有学到这一部分内容),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针对这样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情,本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我对教学活动作了如下的设计和处理:
三、教学设计
思想: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本课的核心,围绕食品安全展开关于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讨论、交流,以及探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正确挑选食品。在这个思想的宏观指导下,我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作了以下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2、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观察、记录食品包装上的一些信息。(自带食品包装的意义是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对包装上的信息有更多地了解,丰富感性认识,容易发现包装上的问题或现象)
2、教师准备:一些带包装的食品,观察记录表、课件。
3、学生课前准备:观察并记录自己喜欢的一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将观察记录活动放在课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关于食品安全的充分学习,还有,课前的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方法可以更充分更有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食物中毒事件,唤起学生对自己、对周围、对社会食品安全的关注,产生学习的愿望。
2、交流汇报个人的观察记录,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记录中寻找相同信息。
3、在众多信息中选择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既有联系的观点,又要抓住重点: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4、探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
5、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四、教学设计特别之处
该教学设计突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强调科学教育为人的健康生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降低知识量、减少活动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完成本环节的教育教学功能,尤其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体验和领悟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投入的状态下,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食品安全教育是主线,是核心,在思想不变的前提下,顺应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完全拘泥于教案。
新疆小学科学教学能手评委专家评价:
1、理念新。总体设计突出教育人的目标,紧紧围绕着食品安全教育,渗透着如何听、如何记录、如何表述和如何判断的方法。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人而引导。2、过程畅。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师生互动水乳相融,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需要和问题而变化,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应变能力和课堂敏锐性也很强。3、气氛好。师生之间的交流真诚融洽,课堂氛围积极向上而又灵活,学生思维被引导的发散而又积极。4、评价活。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评价语言丰富而有针对性,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五、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关键
这节课上下来,听课专家和评委觉得非常舒服、孩子们觉得很轻松快乐、我自己觉得顺利,这些外在显现出来的现象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和谐作用的结果。如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分析处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学生的投入状态、学习方法等等因素,但这些因素中起首要作用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恰当定位。由于现行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活动的目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活动的取向也就不同,同时,受“用教材教”的理念也为大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但多样性未必都是恰当的。我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科学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生活得更有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前后虽然表现出来的是程序的不同,但它却是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的表现,是教师教育高度的表现。如果仅仅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受教材的局限,更容易或者更习惯寻找其中的知识目标,用知识目标来统领各个教学活动,这样的立足点自然就会弱化每个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方向、曾有经验等,将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教材三者结合考虑,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始终要明确
由于科学课的开放性,使课堂上的随机事件非常多,尤其是讨论交流的环节,谁也无法完全预设到学生会想到什么、说到什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有时会出现一放就收不回来,有时又会出现教师把学生生拉硬拽回到教案中来的现象。经过评委对我这节课的评析,让我更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可变与不可变,既:不可变的是教学的思想,可变的是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始终明确教学目标,不管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分析,就能找到引导的契机,将学生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上来,至于什么时候出现什么环节,我们可以预设,但不能一成不变,在保证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恰当的利用生成资源,引导生成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样就能做到活而有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发展。千万不能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教师要明确每个活动对于实现总体目标的作用,做到各层目标明确在心,决不盲目活动。
3.重视教师指导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要对如何做、如何听、如何交流、怎样做、怎样听、怎样交流,这些重要的方法有些指导或引导,保证和提高每个环节的活动质量,才能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对探究活动各环节的重点以及所用的方法要了然在心,只有教师自己会谈就会观察会思考了,才可能会指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这是我需要加强学习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