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对外界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人类发明创造的源动力有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科学课中的观察、制作、实验等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供了条件。《研究磁铁》一课中我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因素,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玩”的材料,让学习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玩性盎然,在玩中寻找磁铁之间的各种关联现象,从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总结,逐步得出磁铁的性质。
兰本达教授倡导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一研讨”教学法,更是把“研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固定下来,它要求学生通过自行探究,然后讲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的发现,同时教师组织学生研讨,通过分析、交流,集中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探索中所观察的现象内化成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
课堂上我只是提供各种有结构的材料,不做任何解释,让学生在玩中、摆弄中了解,这样才能使探究沿着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创新情况。导入新课时,我手拿磁铁直接问学生:老师拿的磁铁,生活中你是怎么玩的?你知道磁铁有哪些本领?学生立刻就接上了话茬儿:磁铁吸铁钉、文具盒;能让小铁钉跳舞;寻找掉在地上的缝衣针。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会说出自己对磁铁的一些零碎了解,他们知道磁铁能吸一些物体,但究竟是哪一类物体并不明确。我顺势引导:磁铁的本领真大,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呢?有了“问题”后,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种实验材料:条形、环形、蹄形、圆柱形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塑料、铜、铁、钉、铝碎片、透明铁粉盒、回形针、大头针、缝衣针、指南针、小磁针及底座、塑料小车、硬纸片。同时提供研究“水浮法”、“悬吊法”的典型材料:装满水的大号烧杯、泡沫塑料块、立杆及磁铁架等。
学生看到这么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于是,我设计竞赛活动,看谁玩的方法多,看谁的新发现多。学生玩得很投入,且花样众多,还不时用图画或者文字记录下结果。实验中,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发现:磁铁能吸住铁质物体,并且隔着纸片、文具盒、桌板也能吸,吸不住塑料、铜、铝、铅笔等;用条形磁铁吸铁粉时,中间吸得少,两端吸得多;把条形磁铁挂在架上,静止后会指向南北;旋转的小磁针静止后也会指南北;把条形磁铁放在水面的泡沫塑料上,静止后也指南北;在立杆上套上两块环形磁铁,有时吸得很紧,有时其中的一块磁铁悬浮起来,相隔约有一厘米多;被磁铁摩擦过的缝衣针也能吸铁;两块磁铁接近时,有时会吸住,有时会推开。这些现象紧紧吸引着学生反复地做、仔细地看、认真地想,他们真正地“卷入”到这场“游戏”中。
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针对“两块磁铁接近时,有时会吸住,有时会推开”这一实验现象,我顺势出示一块大号涂有颜色并标有S、N的条形磁铁,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磁极”的概念,随后我又问道:在什么情况下两块磁铁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推开呢?
我设计了推小磁车实验,谁来想办法手不碰小车却能使小车前进。实验前引导学生得出两块磁铁的磁极接近时会有四种情况,然后据此设计一张实验报告单如下:
两个接近的磁极 |
现 象 |
结 论 |
N-N |
|
|
S-S |
N-S |
|
S-N |
这样的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有效的自行探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有关磁铁性质的实验现象,只有做好对实验现象的梳理、分析、综合,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系统地掌握磁铁的每一个性质。儿童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我采取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来演示并介绍自己探究出来的最大发现的形式对磁铁的性质进行深入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对学生演示的实验现象进行随机点拨,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启发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用语,梳理概括出磁铁有一对磁极;两极强中间弱;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结论。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
通过探究研讨学生已经了解了磁铁的性质,为了使所学新知得到巩固应用,我设计了两个巩固性实验:①一块条形磁铁、一块蹄形磁铁和一对环形磁铁都没有用颜色或文字符号来表示不同的磁极,怎样判断这几块磁铁的磁极?学生饶有兴致地利用这些性质,有的用水浮法,有的用悬吊法,还有的用已知磁极接近未知磁极。这时,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可以知道这个磁极的名称? ②在一个烧杯中倒入一薄层水,投入一枚回形针,请同学不能沾湿手把它取出,问学生能有几种方法将它取出?在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隔烧杯沿内壁吸出回形针;用细线系住磁铁进入水中吸住回形针;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将磁铁放入塑料袋,再放入水中吸住回形针;更有意思的是有同学利用这一层薄水作文章,将细线系住的磁铁挂离水面不远,一下子就把回形针吸了上来。从实效看,学生在支配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时,不但获取了通向概念需要的感性材料,而且产生了新的构思,寻求到新的方法。我继续向学生抛球:我们可以利用磁铁做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交流,学生讲到磁性门如冰箱门、磁性纽扣、文具盒、耳机、收音机、喇叭、指南针、磁铁玩具等物品都用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内的废铁等金属。有的同学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利用磁铁具有隔物吸铁的本领,制作小帆船、游泳的小鸭等磁性玩具;设计新型窗擦,方便城市高楼外窗的擦洗。还有同学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问题。更有趣的是用磁铁吸引的方法,鉴别不锈钢制品的真假。磁铁还有更多的应用,人们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成了音乐盒(演示),通过欣赏磁性小人跳舞,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应用磁铁更多的例子,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了任务。
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磁铁为什么能吸铁?为什么能指南北?喇叭里的磁铁有什么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其中的奥妙,而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为了能让学生形成对磁铁两极互相作用的良好认识,我又提出一个课外探究的问题:如果磁铁被摔断了,变为两块小磁铁,这两块小磁铁能吸在一起吗?学生兴奋极了,显然,他们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住了。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玩、想、说、做,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切实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玩”中形成的科学素养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