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学生初步学习了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知道电流通过小灯泡形成一条回路,小灯泡才能亮。又研究了一节电池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两节电池的连接问题。经历一个从设计到实验的探究过程。因为两节电池的连接可能出现短路的情况,因而先采用模型设计电路图,再由老师引导完成对并联的连接的探究,接着对串联电池的情况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两节电池的正确连接方法。最后对两种连接方式的效果做出比较。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上,遵循从服到放的教学规律来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
设计要点及反思
一、夯实建构的基础,找准新知着生点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学前检测不单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更为本节新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使学生明确小灯泡、电池的连接点,电路的连接方法,电路中电流如何流动的,导线的作用,两个灯泡的串联与并联连接法以及电池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以课件展示更形象)。这些是新知识的着生点,只有这些知识、方法、技巧、被学生牢牢掌握,两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研究才能深入展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合理开发教材
目前在科学课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依教材而教,书上有什么教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属典型的教教材型教法;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没有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就另立门户,于是教学游离于教材,与单元内容、方法体系脱节,属脱教材型教法。在科学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之一就是教材的开发者。这种开发应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因地置宜地进行。我想应遵循缘于教材,深于教材,广于教材,活于教材的原则。且适于学生的学习。我做了如下尝试。
1、合理拆分
在教材中连入两节电池的电路与一节电池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电路统一安排于《我们选择了什么》一课。内容较多,且两节电池的连接方法没有探究过程直接教给学生。为开发教材中科学探究的资源,并使探究具有可行性。我把它分为两节课来上,其序列为:(1)一节电池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电路。(2)两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学生对串联与并联连法有所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连接技巧,这时探究两节电池的连法,难度就有所降低。
2、架桥修路
教材要求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成人眼中简单的示意图,他们画起来很吃力。为此我采用板画卡片,让学生先摆后,用彩笔画出电路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连接方式的研究上,而不在如何画上花过多的时间。提高了操作的指向性与实效性。等于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了一座桥。学生思路打开,设计出不同连接方式的各种电路图,把实验设计这一步骤落到了实处。
3、做“活”教材。
通过对不同连法的实验,学生发现由于电池的方向不同,即使相同的连法也会出现亮与不亮的情况。从中确定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讨论与解释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了不同电路的演示课件,在大屏幕上学生亲眼看到了电流流动与小灯泡的亮与不亮的关系。使教材具有了可视性,易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四年级学生接受。
4.适度延伸。
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而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完成本课探究任务后,我设计了“用4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让它最亮”的扩展性练习。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性课题,它要求除考虑电池的连法外还应考虑小灯泡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综合处理实际问题的尝试。实践中,我首先让学生设计电路图再动手实验。学生设计出了串联、并联、混联的多种电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能力。实验后,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深入研究的冲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
三、扶放适度
有人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其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这就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过激的表现。其实,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学生自主设计出不同的电路后,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哪种连法能点亮小灯泡。如不加指导一味让学生去做实验,因并联连法中出现了短路的连接,会因瞬间放电导致以后的实验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来指导这种连法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先连一个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再用点触法连入另一节电池的实验方法。随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哪种连法能点亮小灯泡,就水到渠成了。
讨论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同样可作为教学的手段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引导者与参与者的价值。比如,在板画引导下,学生打开思路,设计出不同连法的电路图。尽管在展示中我提出避免重复的要求,减少了一部分重复的连法,但展出的电路图仍五花八门。因此,实验前的筛选很有必要。我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实现了分步筛选。其做法如下:
1.首先根据要使小灯泡能被点亮需要有一个完整回路来排除没有形成回路的错误连接。
2.再根据形成的回路条数分成两类:串联(一条回路)并联(两条回路)。(注:有时学生可设计出串并联混连的情况,可为第三种情况。)
3.对以上分类根据电流方向进一步筛除重复的连接方式。这时展示板上只留下两类五个电路图(串联,因电池方向导致的三种连法。并联,因电池方向导致的两种连法。)
附教案:
连入两节电池的简单电路研究
教学目标:
知道由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的正确连接方法。发现两种连法的不同效果。
让学生经历一次由猜想到设计再实验的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借助简图进行电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两节电池的正确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
并联电路中可能出现短路的情况,需教师引导来完成。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电池与电池盒各两个,小灯泡与小灯座各一个,导线4条。电池与小灯泡模型。展示牌,胶棒,彩笔,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检测与导入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用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哪组最先点亮。
2.说说小灯泡怎么被点亮的?
3.你看要想让小灯泡发光须要几个条件?(电流流过小灯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熄灭小灯泡坐好)
4.上节课我们又用一节电池点亮了两个小灯泡,有几种连法?(学生演示,交流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认识。)
5.在电路中小灯泡叫用电器,电池叫电源。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电器连接的问题,这节课你想研究什么?
6.猜想:一个简单电路中再加上一节电池会怎样?有几种连接方法?
二、实验设计
1.分组用模型摆出不同的连接方式。
2.根据点亮小灯泡的条件排除不正确的连法。
3.分类整理,确定待实验的连接方式。
三、引导探究
1.我们想出了这么多种连法,究竟哪种能点亮小灯泡?怎么办?
2.下面咱们一起看这个(并联而出现短路的)电路,它里面的电流可能是怎么流的?
3.先想想怎么连接。(指名交流连接方法,对先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再接入一节电池的做法给予肯定。同时指导点触法:把电池的一端接入电路,另一端接上导线,来点触。)
4.分组实验并记录。
四、自主探究
1.串联电路中哪种方法能点亮小灯泡,让我们分别做实验来证明一下吧。(注意提醒学生先猜测再想连接方法最后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2.为什么同样的连接有的能亮有的不能亮呢?先组织学生讨论,再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的不同连法中电流的流动情况。
五、对比实验
1.刚才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两节电池的正确连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串联一种是并联。串联应该这样连,这叫首尾相连。并联应该这样连,这叫首首相连。这两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一样亮吗?让我们来做个对比实验来证明。
2.为什么不一样亮?(一节电池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电压是3V。两节电池并联电压还是1.5V。)
六、总结升华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简单电路中连入两节电池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像这样把几节电池连起来做电源,我们叫它电池组。如果把更多的电池连进来就会组成更大的电池组,你会连吗?
3.如果点亮一个小灯泡用4节电池的电池组,你觉得应该怎么连它才能最亮?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