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普查热点命题的不同视角
纵观历年高考有关人口与地理方面的试题,其考查的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结构图的分析为切入口的人口增长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二是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三是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与谋划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这三点也是课标和考纲所要求的重点知识。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人口与地理环境,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聚焦方向。2011年高考又恰逢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不久,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的阅读、分析,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我国人口方面的诸多现象,自然也就成为命题的热点,并使命题视角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我国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的内容广泛,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从人口普查的过程到结果,与之相关的知识成为命题的新的视角。 1.人口普查的难度问题。新形势下的人口普查,不仅表现在普查的内容丰富、广泛,而且人口迁移量大,流动人口多,流动人口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群体给人口普查带来巨大的难度。 2.性别比及其变化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创历史新低。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人们家庭观念、生育观念的变化。 3.流动人口数量、方向及其变化与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的差异。人口流动是产生区域经济均衡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一流动的结果也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 4.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红利。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年儿童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人口比重相对较大,这是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人口红利期也将随之结束,之后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考查成为主导。 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为主发展到以能力立意为主,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与表达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等。纵观2011年高考有关人口方面的试题,能力考查成为主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两次或多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材料,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对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现象的比较是近年江苏、上海等省市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 例1:(江苏卷)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年份项目 |
2000年 |
2010年 |
全省总人口(人) |
74382809 |
78659903 |
人口比例(%) |
苏南 |
33.71 |
41.38 |
苏中 |
23.12 |
20.80 |
苏北 |
43.17 |
37.82 | |
|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阅读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比较能力。第15题从对表格中提供的三地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分析,可以算出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而CD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故B正确。第16题阅读分析三角形坐标图,比较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①0~14岁人口比例下降,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应选B。 例2:(上海卷)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
36.分别阅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试题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用人口金字塔图承载信息,紧扣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考查了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一是通过金字塔图的判读对1953年及1982年0~4岁、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差异进行比较,答案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二是深层次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只有了解这一背景才能对原因作出正确的回答。 答案: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2.以人口知识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地理学科常用的命题手段。 ⑴ 以人口话题为切入口,判断所在区域,进而迁移到考查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例3:(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下题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95-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解析:图中 B点为我国目前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很容易想到为西藏地区,在1954-1984年间西藏地区人口迁入迁出基本平衡。知识再迁移到考查农作物,西藏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答案:D ⑵ 以人口现象为切入口,折射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现象。 通过区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特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城市化特征、产业(或从业人员)特征,并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 例4:(福建卷)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采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
迁出人口(人) |
迁入人口(人) |
≥60 |
700 |
800 |
45~59 |
1600 |
5000 |
25~44 |
2000 |
30000 |
15~24 |
2400 |
27500 |
0~14 |
640 |
5000 |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解析: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C 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城市迁入人口以15-44岁的为主。大量劳动适龄人口的迁入,不但会引起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而且能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从而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答案:C。第4题:B 从迁入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总体偏轻,特别是24岁以下人口的大量增加会加大本地教育压力,应加大教育设施及中小学教师的投入。答案:B。 例5:(海南卷)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6~18题。 1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18.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解析: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环境、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本题组三小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分别就现象、原因和影响三个角度设问,形成不同的命题目视角。答案:16.A17.C 18.B 3.对地理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普查的数据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特别图像的表达更加精准,有些数据的变化很微小,呈现在图表中很容易被忽视。对读图的精度要求更高。如江苏卷第16题是对三角坐标中2000年、2010年两个点的阅读;上海卷第33题中2010年与2000年相比,0-4岁婴儿下降的百分比;重庆卷的第5题迁移率数值判读等。 关注热点、关注身边的地理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习惯。把握热点问题的命题视角才有利于我们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纵观历年高考有关人口与地理方面的试题,其考查的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人口增长曲线图和人口结构图的分析为切入口的人口增长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二是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三是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与谋划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这三点也是课标和考纲所要求的重点知识。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人口与地理环境,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聚焦方向。2011年高考又恰逢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不久,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的阅读、分析,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我国人口方面的诸多现象,自然也就成为命题的热点,并使命题视角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我国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的内容广泛,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从人口普查的过程到结果,与之相关的知识成为命题的新的视角。 1.人口普查的难度问题。新形势下的人口普查,不仅表现在普查的内容丰富、广泛,而且人口迁移量大,流动人口多,流动人口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群体给人口普查带来巨大的难度。 2.性别比及其变化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创历史新低。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人们家庭观念、生育观念的变化。 3.流动人口数量、方向及其变化与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的差异。人口流动是产生区域经济均衡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一流动的结果也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 4.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红利。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年儿童比重大幅度下降,劳动人口比重相对较大,这是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人口红利期也将随之结束,之后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考查成为主导。 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为主发展到以能力立意为主,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与表达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等。纵观2011年高考有关人口方面的试题,能力考查成为主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两次或多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材料,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对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现象的比较是近年江苏、上海等省市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 例1:(江苏卷)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年份项目 |
2000年 |
2010年 |
全省总人口(人) |
74382809 |
78659903 |
人口比例(%) |
苏南 |
33.71 |
41.38 |
苏中 |
23.12 |
20.80 |
苏北 |
43.17 |
37.82 | |
|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阅读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比较能力。第15题从对表格中提供的三地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分析,可以算出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而CD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故B正确。第16题阅读分析三角形坐标图,比较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①0~14岁人口比例下降,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应选B。 例2:(上海卷)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
36.分别阅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试题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用人口金字塔图承载信息,紧扣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考查了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一是通过金字塔图的判读对1953年及1982年0~4岁、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差异进行比较,答案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二是深层次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只有了解这一背景才能对原因作出正确的回答。 答案: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2.以人口知识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地理学科常用的命题手段。 ⑴ 以人口话题为切入口,判断所在区域,进而迁移到考查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例3:(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下题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95-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解析:图中 B点为我国目前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很容易想到为西藏地区,在1954-1984年间西藏地区人口迁入迁出基本平衡。知识再迁移到考查农作物,西藏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答案:D ⑵ 以人口现象为切入口,折射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现象。 通过区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特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城市化特征、产业(或从业人员)特征,并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 例4:(福建卷)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采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
迁出人口(人) |
迁入人口(人) |
≥60 |
700 |
800 |
45~59 |
1600 |
5000 |
25~44 |
2000 |
30000 |
15~24 |
2400 |
27500 |
0~14 |
640 |
5000 |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解析: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C 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城市迁入人口以15-44岁的为主。大量劳动适龄人口的迁入,不但会引起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而且能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从而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答案:C。第4题:B 从迁入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总体偏轻,特别是24岁以下人口的大量增加会加大本地教育压力,应加大教育设施及中小学教师的投入。答案:B。 例5:(海南卷)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6~18题。 1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18.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解析: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环境、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本题组三小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分别就现象、原因和影响三个角度设问,形成不同的命题目视角。答案:16.A17.C 18.B 3.对地理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普查的数据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特别图像的表达更加精准,有些数据的变化很微小,呈现在图表中很容易被忽视。对读图的精度要求更高。如江苏卷第16题是对三角坐标中2000年、2010年两个点的阅读;上海卷第33题中2010年与2000年相比,0-4岁婴儿下降的百分比;重庆卷的第5题迁移率数值判读等。 关注热点、关注身边的地理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习惯。把握热点问题的命题视角才有利于我们深刻领会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