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省高考政治研讨会资料:
政治科高考二轮复习建议——建构知识专题
(文化+哲学模块)
佛山市 南海中学 甄秀芳
(一)考情分析(这一部分除了从总体上讲以外,文化与哲学最好也分别讲些,这样更有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广东政治科高考命题形式不断创新。高考命题逐步由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出发点”。 2008广东高考卷命题立意更加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考核。具体表现为,一是命题取材,多来自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考生关注生活。二是问题设置,坚持“以实际联系理论”,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组织答案等能力。三是答案设置,坚持灵活运用主干知识,突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总之,由于高考试题对知识考查呈现出逐步走向微观、逻辑思维的含量等多种因素。使考生对高考试题的总体印象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从哲学和文化模块的考查来看,近年高考主观试题的命题,从背景材料、设问方式、答案设置等方面都突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立意。越来越多的试题交叉、融合性提高,综合化趋势加强。在高考中,每年我们都会发现,部分考生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反复作答,对其他要点避而不谈,造成要点缺失,失分严重。知识掌握不系统是考生答题要点缺失的首因,因此,把握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要。
例如,2008高考哲学部分,
第26题是运用古汉语名言反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这一题虽然对古汉语的理解难度稍大一些,但是,对知识理解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选项的设置除了区分错误观点外,还要区别“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的关系。由于考生缺乏对相近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此题误选和错选率很高。
又如,第39题是哲学辨析题目,命题取材是课本上的探究材料(P13相关链接),辨题设置也很简单。只是改编了课本P29的物质概念。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调用哲学知识,运用哲学思维对一个简单的判断进行论证。事实上,该题得分不理想,出现“选用知识不当”(用物质与意识关系);“遗漏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等问题。可见,学生是否具备知识体系、是否能够阐述哲学观点是此题难点所在。我的感觉是,哲学主观题命题会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并不意味着都能得分、得高分。今年的辨析题让基本功扎实、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展现了他们的实力。状元不都是撞出来的。
再如,第41题是哲学论述题,以广东特色重大事件为载体,问题设置的角度单一且具体。(知识点1: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知识点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要回答这类问题,考生不仅要全面准确掌握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结合材料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习惯上,我把这类题叫“小题大做”。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答不好这类题目的,主要是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记忆和机械运用的层次上,而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事实上,高考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包括: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等多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构与整合,建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掌握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复习。知识复习的根本任务在于知识的生成。经过系统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高考考点有了较全面、系统的把握。但是,由于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点繁多,5本书约270个考点,再加上一年内的时事政治等内容,要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绝非易事。有学生抱怨说,文化生活的知识要记忆的太多了,太难记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复杂的知识简单清晰起来、层次鲜明化,增强记忆性和实用性。实际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课本中的现成字句,而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内涵的重新发现与拓展深化,围绕知识点的本质含义进行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的精髓含义,准确领会知识点的实质,并能对知识进行转换、整合生成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统计中也发现,越是基础的题目,反而失分越严重。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老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但学生就是答得不理想。问题在于,学生在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整合上下的功夫不足。“建构知识网络,生成知识”对学生复习中提高效率、增强记忆、高效运用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经过实践证明。结合生活主题,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这就好像电脑一样,把不同的文件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以便能在高考的有限时间内迅速提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成功战胜高考。
(三)如何建构知识专题
建构知识专题应坚持以“生活主题”统领知识专题和热点专题复习,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主要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归纳与生活主题相关、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建立主干知识中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多样联系。一般来讲,模块内部构建知识专题,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必要性、重要性、现状和影响等;“怎么办”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通过板块化复习,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哲学专题的建构
一.根据高考考查点确定重点知识。复习主干知识可以遵循8020原则:用80%的时间复习占20%的主干知识,用20%的时间复习占80%的非主干知识。对于重点、主干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深刻记忆,熟练运用。从2006-2008广东高考政治试题考点分类统计来看
实践唯物论部分:
①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⑤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无限性、反复性 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辩证法部分:①联系观---整体与部分 ②矛盾观-------对立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 ③发展观---量变与质变 ④辨证否定观----创新
社会历史观部分:①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性 ②实现人生价值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根据实际联系理论。结合热点来确定知识专题的广度。哲学主观题多是要求“结合一则材料用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即“材料—观点”。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对每个知识点怎么用的认识也要到位,否则学生就会失分。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知识专题的建构应着眼于知识的运用。一年中的热点很多,热点的确定是否恰当,关系到复习方向是否正确。结合哲学部分的知识特点,恰当选取热点问题要把握以下原则:重点关注国内热点;关注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具有长效性的热点;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重大问题。
例如.围绕“金融危机”从哲学角度分析。
1 金融危机的表现——
(1)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金融危机的原因——
(1)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整体与部分关系(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4)适度原则(5)规律的客观性等
3金融危机的应对——-
(1)一切从实际出发。(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4)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5)坚持矛盾分析方法。(6)正确的价值观等。
三.根据题型“走向”。结合解题技巧来确定知识专题的深度
知识专题的建构也要注意从宏观整合,从微观落实。要选准切入点,提高针对性、实用性。
专题一、唯物论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线索:【原理内容】----【方法论】----【错误倾向】----【应用范围】
②原理线索:物质决定意识:概念------原因-----表现-------运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因--------特点-------表现--------运用
③方法论线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到-------运用
④横向联系线索:
相关原理对比:(实践与认识、规律和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相关知识对比:(意识与认识与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相关方法论对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技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线索:【原理内容】----【方法论】----【错误倾向】----【应用范围】
②原理线索:规律的客观性:原因-----表现-------运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原因--------特点-------表现--------运用
③方法论线索:(实事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到-------运用
④横向联系线索:
相关原理对比:(实践与认识、规律和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相关知识对比:(规律与联系、规律与发展、规律与物质、规律与真理、规律与价值判断和选择、规律与社会发展)
相关方法论对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技巧
(二)热点连接
1原创试题: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灾难。
辨题: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人不能预见和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
参考答案:
(1) 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发生作用时不以人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
(2)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能够认识客观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人类能不能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错误的。
(3)对人类“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由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客观规律,防灾抗灾,从而减轻对人类的危害。
(4)人类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经典例题 (07·广东卷·40)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17分)
(08·广东卷·40)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专题二、认识论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线索:【原理内容】----【方法论】----【错误倾向】----【应用范围】
②原理线索:实践决定认识:内容----- 原因-------区别-------运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特点------运用
③方法论线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到-----运用
④横向联系线索:
相关原理对比:(实践与认识、规律和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相关知识对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关方法论对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技巧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整体线索:【真理含义】----【真理基本属性】----【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的过程】------【真理与谬误】-
②原理线索:真理的客观性:内容----- 原因-------区别-------运用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区别------运用
追求真理的过程:特点------原因------区别------运用
真理与谬误:含义-------关系-------运用
③方法论线索:(求真务实)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到-----运用
④横向联系线索:
相关原理对比:(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真理标准与实践、矛盾的对立统一、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相关知识对比:(追求真理与正确对待权威、书本)
相关方法论对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解放思想)-------运用技巧
(二)热点连接
辨析: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坚持真理就是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符号客观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是绝对的。
(2)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3)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客观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4)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
专题三:辩证法
(一)联系观(二)发展观(三)矛盾观(四)辨证否定观
专题四、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
(一)人类社会发展观(二)群众观(三)价值观(四)人生价值
专题一 文化和文化的力量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文化
[ 是什么 ]-----多角度分析
[ 为什么 ]----- 文化的力量(又叫“文化的作用”或“文化软实力”)
个人---社会----国家要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国际竞争的作用
怎么办 ])
如何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社会文明如何建设------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2、优先发展教育
第一、文化与经济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二、国家如何优先发展教育;
第三、公民终身学习;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热点链接
材料一:广东某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变化状况
2002年 |
2007年 |
文化消费支出(元) |
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 |
文化消费支出(元) |
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 |
422.75 |
8.0 |
1406.22 |
16.1 |
材料二: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l600美元,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目前广东人均GDP为3000多美元,而居民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仪占7.33%。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广东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2.典例例题:谈谈你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认识
专题二 文化多样性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世界文化多样性
[是什么]:含义---表现----集中表现
[为什么]: 共性与个性---必要性-----意义
[怎样对待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正确的态度——遵循的原则----两个反对-----交流与传播
2、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是什么]:特点---表现P62;P64;P66
[为什么]: 包容性---共性与个性---意义P65 P68
[怎样弘扬中华文化]: (即文化创新)P52;P53
[意义]:P32;P70;P71;P76(注意关键词)
3、文化生活与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是什么]:大众文化P89、形式多样
[为什么]:文化对人的影响P17;文化生活有喜有忧P89; 坚持多样化的原因 P98
[怎样办]
个人---积极参与(2课),正确选择(8课),提高修养(11课)
国家----大众文化的要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的关系
(二)热点链接
1、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
(2)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中华文化发展有和影响?
专题三: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传统文化[是什么] ---含义;表现;特点
[为什么]---- 传统文化作用-民族文化作用-民族精神作用
[怎样办] 正确态度-----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 [是什么]:本质
[为什么]:实践、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的意义
[怎样办]:途径----主体----内容-----方向( 主心骨)
(二)热点链接(略)
专题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中华文化:略
2、民族精神:
含义---基本内涵---作用---现实意义----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热点链接(略)
专题五:先进文化建设
(一)重点知识体系建构
1.走进文化生活(第8课)——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为什么要作出选择:P86-87
(2)怎么样进行选择:国家:P88-89个人:P91-92;
(3)目标:P94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什么)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为什么)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怎么样)发展大众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意义):个人----国家----社会----国际竞争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怎么样)国家(目标---活动);个人(提高修养----正确选择----实践)
(二)热点链接(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