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在文化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高考的命题点主要有: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2011年高考可能从各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各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主观题呈现时,往往与第四单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考查综合探究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复习中既要注意对知识进行整合,又要注重知识迁移,做到前挂后联。同时,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中外文化年活动、两岸“三通”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等重大热点。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①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②世界观、③人生观、④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⑤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是⑥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⑦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第二,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⑧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⑨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第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⑩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 温馨提示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温馨提示
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温馨提示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认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则是太绝对化了。综合国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仅有文化发达是不够的。
1.误区警示: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认识上的错误认识
误区一: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误区二: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1)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大、中学校的入学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还上不起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