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①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②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③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④社会历史性。
◆ 温馨提示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⑤来源。认识是主体对⑥客体的反映,认识在⑦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温馨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⑧动力。认识产生于⑨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⑩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温馨提示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会把人的实践领上歧途。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真理的客观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误区警示:正确理解“实践”
误区一:认识的根本任务即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误区二: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实践与理论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我们只能说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后者是唯心主义观点。
2.重点突破: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